【娛樂透視】遺孀宮本信子解析創作 伊丹十三經典電影登大銀幕

伊丹十三首部執導電影《葬禮》是從個人經歷出發、為妻子宮本信子(後排右四) 量身打造的作品。(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伊丹十三首部執導電影《葬禮》是從個人經歷出發、為妻子宮本信子(後排右四) 量身打造的作品。(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本屆金馬國際影展推出已故日本名導伊丹十三的專題,放映他所有作品的4K全新數位修復版,引起國外影展關注,《蒲公英》《葬禮》也在台首次商業映演。

此企劃案歷時10年聯繫與籌備,終於在伊丹製作公司、日本映画放送公司和台北双喜電影的協助下促成。伊丹十三的妻子宮本信子幾乎擔綱他每部片的女主角,77歲的她特地來台分享與導演夫婿的拍片點滴。

本屆金馬國際影展推出已故日本名導伊丹十三的專題,深獲影迷好評。(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本屆金馬國際影展推出已故日本名導伊丹十三的專題,深獲影迷好評。(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出身電影世家的伊丹十三是8、90年代日本影壇代表人物之一,父親伊丹萬作是知名導演。伊丹十三高中畢業後從事出版、商業設計相關工作,26歲入行當演員,與市川崑、大島渚和森田芳光等名導合作,還參與以義和團事件為背景的好萊塢電影《北京五十五日》,隨劇組赴西班牙馬德里拍攝,將所見所聞寫成《歐洲無聊日記》一書。

1984年,甫年過半百的伊丹十三執導首部電影《葬禮》,獲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爾後13年、至1997年驟逝為止,他總計拍了10部電影,屢獲日本和國外各大影展肯定,例如《蒲公英》入選鹿特丹影展、獲頒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傑出外語片;《女稅務員》《鴻運女》先後入選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

在《蒲公英》飾演拉麵店老闆的宮本信子(中)與山崎努(右)有不少對手戲。左為渡邊謙。(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在《蒲公英》飾演拉麵店老闆的宮本信子(中)與山崎努(右)有不少對手戲。左為渡邊謙。(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伊丹十三過世後,金馬影展在內的世界各大影展都希望完整放映他的作品,卻苦無接觸管道。直到4年前,日本映画放送公司為銷售旗下影視作品版權,透過一家在台日本公司ASSIST Corp.找上台北双喜電影,後者從長串片單中看到伊丹十三全集的數位修復版,如獲至寶,居中向金馬執委會提案。雙方原訂2020年推出「致敬:伊丹十三」專題,因疫情延宕至今。

今年金馬影展期間,主辦單位每天更新觀眾票選榜單,該專題平均都有2部電影名列前10名,不墜人氣印證伊丹十三的作品歷久彌新。配合映演活動,宮本信子偕次子暨伊丹製作公司社長池內萬平、會長玉置泰來台會影迷,解析伊丹十三的創作背景與執導風格。

宮本信子(中)偕次子暨伊丹製作公司社長池內萬平(右)、會長玉置泰(左)來台出席金馬影展相關活動。(金馬執委會提供)
宮本信子(中)偕次子暨伊丹製作公司社長池內萬平(右)、會長玉置泰(左)來台出席金馬影展相關活動。(金馬執委會提供)

 

宮本信子表示,伊丹十三執導後,仍設身處地為演員著想,但很少在片場親自示範演出,而是在劇本階段把角色設計好,讓演員按照劇本指示演出;就算偶爾示範,也多半以開玩笑的方式,且因為樣子很滑稽而逗樂大家。

伊丹十三很注意台詞的文法,所有助詞都要按照劇本所寫。

伊丹十三拍攝過程中,演員不能擅自更改台詞,尤其不能更動用來銜接日語單字的助詞。宮本信子說明:「有一點他非常在意,劇本裡的助詞絕對不能錯。他很注意台詞的文法,所有助詞都要按照劇本所寫,就算改變台詞講法,助詞也不能自由發揮。」

演出伊丹十三所有作品的宮本信子,唯一自由發揮的機會是拍攝《超市之女》期間,有場戲她走進男主角的家,隨興開罵「這個笨蛋五郎」,逗笑一旁的劇組人員,她才「保住」這句即興台詞。

角色跨度廣的宮本信子(前排左)主演《超市之女》,收放自如的演技獲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金馬執委會提供)
角色跨度廣的宮本信子(前排左)主演《超市之女》,收放自如的演技獲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金馬執委會提供)

 

宮本信子在伊丹十三的電影中,多半是女主角。角色跨度從《蒲公英》的拉麵店老闆、《女稅務員》系列的查稅官、《鴻運女》的藝伎到《民暴之女》勇於對抗黑道的律師,多元形象展現女性堅毅強韌的特質,在當時的日本電影並不多見,她亦多次入圍日本電影金像獎,並以《女稅務員》奪得影后。

宮本信子坦言,詮釋上述角色都是挑戰,其中最難演的是《葬禮》的演員角色,她解釋:「因為是以我為藍本,跟自己太接近,反而困難。」她認為,飾演角色若與日常形象差距很大,透過想像力就能做出表情和動作,反倒與本人接近的角色,性格共通點太多,缺乏想像空間,所以演出時很緊張。

宮本信子參演伊丹十三所有的電影,擁有影后頭銜的她至今仍活躍影壇。
宮本信子參演伊丹十三所有的電影,擁有影后頭銜的她至今仍活躍影壇。

 

《葬禮》是伊丹十三首部執導作品,靈感源於宮本信子父親驟逝、家族舉行葬禮的情景。宮本信子透露,當年來了一些奇特有趣的人,大家因親友死亡而相聚,過程中難免發生莫名其妙的事。伊丹十三觀察到這個現象,又看到火化場煙囪因燃燒遺體冒煙,此畫面讓他直覺「這就是電影」,拍出來的作品也散發名導小津安二郎的風格。

當時不少投資方認為片名不吉利,籌資過程不順,僅現任伊丹製作公司會長玉置泰有意願,並與伊丹伉儷合開公司,此後玉置泰也擔任伊丹十三所有作品的監製。

金馬影展期間,宮本信子一度有4部作品名列觀眾票選排行榜,被譽為「霸榜女王」。(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影展期間,宮本信子一度有4部作品名列觀眾票選排行榜,被譽為「霸榜女王」。(金馬執委會提供)

 

因預算有限,伊丹十三為了節省製作費,決定在自家拍攝《葬禮》。當時針對童星舉行甄選會,同台演出男主角的山崎努說:「我覺得你們家老二(池內萬平)比較適合。」二兒子因此加入演出,接著又在《蒲公英》裡飾演拉麵店老闆的兒子。宮本信子為《蒲公英》學習甩麵,片中必須雙手拿著煮麵的大水鍋來回移動,對體力是一大挑戰。

《蒲公英》結合日本飲食文化與西部片元素,在西方國家大受歡迎。宮本信子透露,其實伊丹十三很少吃拉麵,只因好奇日本人對拉麵的狂熱,也認為切叉燒肉片和處理麵條的程序,很適合轉化成電影畫面,萌生拍片念頭。當時役所廣司、渡邊謙也參與演出,宮本信子沒太多對手戲,印象中他們雖年輕但已能掌握演戲技巧,如今各自闖出一片天。

役所廣司(左)初出茅廬之際參與演出《蒲公英》,是該片亮點之一。(翻攝自aktivist.pl)
役所廣司(左)初出茅廬之際參與演出《蒲公英》,是該片亮點之一。(翻攝自aktivist.pl)

 

伊丹十三常取材現實生活,反映他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和批判。

從首部作品《葬禮》到遺作《受監護的女人》,伊丹十三常取材現實生活,反映他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和批判,因《民暴之女》惹禍上身、被黑道攻擊受傷住院後,再把這段經歷拍成《大病人》。宮本信子表示,伊丹十三腦中常同時有4到5個故事,都是他感興趣的議題。田調過程中若挖掘到有趣的事或掌握新的訊息,往往能一口氣完成劇本。

此次金馬國際影展放映「致敬:伊丹十三」專題,有9部影片是世界首映,國外影展單位得知此事,紛紛洽詢相關事宜,日方亦安排明年在當地戲院映演。玉置泰表示,伊丹十三生前最重視、也最希望的就是觀眾在大銀幕上好好觀賞作品,若他有幸看到這一切,一定會覺得非常幸福。

伊丹十三(右)與演員妻子宮本信子(左)鶼鰈情深,蔚為影壇佳話。(翻攝自filmedinether.com)
伊丹十三(右)與演員妻子宮本信子(左)鶼鰈情深,蔚為影壇佳話。(翻攝自filmedinether.com)

 

百變影后 宮本信子1964年以舞台劇出道,隔年演出NHK戲劇《我的家人》,與合演的伊丹十三相識相戀,婚後育有2子。伊丹十三轉任導演後,自1984年至過世前共拍攝10部作品,她都參與演出。1988年以《女稅務員》獲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電影旬報最佳女主角; 2014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紫綬褒章,表彰她的成就與貢獻。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娛樂透視】《神人之家》創投籌資源 直視原生家庭糾葛解心結
【娛樂透視】《一家子兒咕咕叫》兩代演員飆戲 田調功力揭開台灣賽鴿文化
【娛樂透視】激勵新生代創作 東京影展年輕化擴大觀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