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世茂出版】專欄:日劇「月薪嬌妻」與愛情剝削

2016年播出的日劇《月薪嬌妻》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劇本的原型是海野綱彌的連載漫畫。該劇首播時的收視率為10.2%,逐集增加,最後一集的第十一集時收視率高達20.8%。該劇的受歡迎程度可以從在該劇結束後,出現一個新名詞「月新嬌妻失落症*」可以看出。

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遭公司開除的派遣員工,二十五歲女性森山美栗(由新垣結衣飾演)。在某種因緣巧合下,她受雇住進三十五歲男性津崎平匡的家裡成為「家事管家」。京都大學畢業、任職於網路科技公司的平匡從沒談過戀愛。而他以雇主的身分與女主角美栗簽下了「婚姻契約」,讓女主角名正言順地住進他家做為管家,卻沒有婚姻之實。然而,隨著相處時間增多,兩人逐漸對對方有了好感,談起了戀愛,某日平匡興起向美栗求婚的念頭。

這一切起因於平匡遭到公司裁員。失去工作的平匡認為,一旦跟美栗真的結婚有了法律上的關係後,兩人間的雇用關係就會結束,如此一來,原本要按期支付給美栗的薪資就能拿來做為兩人未來的儲蓄。

平匡:「我認為結婚對我們來說是更為合理的選擇。」

美栗:「你是說,只要我們結婚,你就不需要支付薪資,而能免費使用我這件事是合理的嗎?」

平匡:「難道你不想跟我結婚嗎?莫非你不喜歡我?」

美栗:「這是一種愛情剝削。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喜歡某個人,就會認為對方只要對我有愛,就能為我做任何事。你真的覺得這是對的嗎?我,森山美栗堅決反對這種愛情剝削。」

美栗對於平匡的求婚,將結婚之後,處理家務就變成無給職一事控訴為「喜歡的剝削」與「愛情的剝削」。

她所感受到的事得要回歸到日本五十年前的社會狀況。自1960年起,社會上有一股聲音「全職主婦所做的家事這份工作明明非常有幫助,為何沒有實際的價值呢?莫非是無法用金錢等價交換的嗎?」因而引起激辯。這個被稱為第二次主婦論爭的運動,當時得到許多全職主婦的支持與共鳴。

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日劇中,美栗堅決反對免費烹飪與清掃的「愛情剝削」。在我任教的大學課堂上,我請數百名學生寫《月薪嬌妻》觀後感,因而得知男性與女性的不同看法。其中,有一部分的男性出現了責難的聲音。

「如果真心喜歡對方,就會願意幫忙處理家務呀!她那麼需要錢嗎?」

「我很難以認同在這裡用『剝削』這兩個字來形容。如果我喜歡的女孩這麼說,我會很震驚。」

「我們無從得知美栗有沒有支付房租。但明明她可以拿到丈夫的薪水呀!」

平凡男子受到一位充滿魅力的年輕女性的照顧,進而談起戀愛。

我認為,這些男性正為這樣一齣劇的浪漫設定感到迷戀不已。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會發生那樣的好事,因而相當迷戀女主角。他們開心地說著「新垣結衣好可愛呀!」也因此,當求婚的劇情轉折來到「愛情剝削」時,他們才會把自己投射到男主角上,而感受到心理衝擊。

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指出:「這種所謂的『愛』是一種想像裝置,用以促使女性消耗能量將丈夫的目標假想成自己的目標。」只要女性將「愛」擺在極高的價值上,那麼即使免費勞動,她們也能從「家人的心靈相通」與「丈夫的感激之情」中得到補償。因此,以愛為名之下,女性們以捨我其誰的心態做著那些大可假他人之手的烹飪、清掃、清洗衣物等沒有報酬的勞務。(上野 一九九○)

女學生們開始隱約發現,學生時代並沒有特別學習這些,人們卻試圖以愛之名讓她們甘願去做。與那些天真地相信「只要愛我,任何女性都應該要為我處理家務與育兒」的男學生相比,女學生們對於愛的要求更是嚴格。

女主角美栗這麼對男主角說:

「並不是只要有愛,就能跨越任何難關,有更多時候,錢還是很重要的。」

「我在想,平匡你的心情中,應該是『不用再花錢就能有人免費處理家務,真是太幸運了』的成分大於喜歡我的成分,對不對?」

「我覺得全年無休、免費的全職主婦這個工作是相當黑暗的。」

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們,在家未曾有一手包辦家事的經驗,卻大多受母親的影響。而她們的母親大多是約五十歲的「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世代」與「日本泡沫經濟世代」,多數在工作後就歷經結婚、生產、全職主婦、育兒,並在育兒告一段落後到外面兼職,一邊照顧家中。母親們對於這樣的人生感到滿足或是不後悔,不過,據說她們對女兒們這樣耳提面命。

「結婚後最好是要能繼續工作。這是接下來的時代必然的走向。」

「媽媽希望妳能結婚生小孩,也希望妳能盡情地工作,對人生感到充實。」

像這樣,母親們並沒有否定自己一直以來的人生,卻期待女兒能盡情地去工作。

社會學家上野教授指出,由於母親無法否定自己的人生,因而將與自己的人生互相矛盾的期待加諸於女兒身上。再加上,受到母親耳提面命「妳應該結婚生子」、「妳應該開拓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影響,女兒由此感受到母親的內在分裂(上野.信田 二○○四)。體貼母親的女兒們、為此感到沉重,卻也想要為母親實現她的願望。

日劇《月薪嬌妻》以喜劇的形式中為基礎,加入現代社會狀況,並將「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這個問題凸顯出來。或許在對女性人生密切相關的這個問題上,能引起跨世代觀眾的關心與共鳴。

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婚姻讓烹飪與清掃,成為以愛為名的免費勞動?

專欄補充:家事與育兒算是勞動嗎?

家事與育兒是勞動的一種,但是一種不會獲得報酬的勞動。從這樣的性質來看,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無償工作、無償勞動或不支薪勞動。同一個人在外以工作的形式料裡煮飯的話,有薪資可以領取,相反的,如果是在家中為了家人而料理,則沒有薪資可領。

這是為什麼呢?這些工作內容並無法區分出何者屬於家事、何者不屬於家事。在此用兩種比喻來說,一是在住家附近的熟食店購買馬鈴薯沙拉,帶回家裝盤端上餐桌,一是在家裡自行烹煮馬鈴薯沙拉,裝盤端上餐桌,兩者的味道或有差異,但工作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其決定性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在外付錢請他人料理,後者是自行購買食材在家料理。

從前的人們會在自家生產、加工與消費各式各樣的食物。自從農業社會演進為產業社會與都市社會後,曾幾何時的自製自銷演變成委外製作與買賣。等到近代化社會成型,市場化更進一步發展,工作區分為「可以販賣的」與「不可販賣的」,在眾多勞動工作中,無法被市場化的工作就屬「家事」。(落合 一九九四)。

上述所提到的要點經過社會上的「家事勞動論爭」中而越來越明朗。在日本自1960年代開始,發生了「第二次主婦論爭」(別名「家事勞動論爭」),大家開始討論「『主婦所為之家事』這項勞動明明有益於大眾,為何毫無價值產生(難道無法得到金錢上的對價關係嗎?)」。(妙木 二○○九)。在歐美各國,以英國為中心,在七○年代人們也曾熱中於家事勞動論爭,並由義大利發起「家事勞動,請支薪」。

在這裡有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將有報酬的工作分配給男性、將沒有報酬的工作分配給女性。也就是說,用性別角色分割出「男性在外工作賺錢,女性在家負責家事與育兒」這項分工。就算是烹飪料理這個行業,在外領薪的廚師,男性佔絕大多數,而在家庭中為了家人烹飪者則多為女性。

甚至對於將主婦在家為了家人所做的家事與育兒視為理所當然,有個揶揄的說法是,這是份包三餐還包午睡的工作。社會學家仁平典宏曾經這麼評論:「送丈夫出門去職場、培育未來社會棟樑的孩子,這些事絕對不是『無益於社會』。」

那麼,若要追究到底為何這些為了家人而做的勞動會得到這麼低的評價,問題就在於支付薪酬的雇用勞工強勢占據了勞動市場。那些無償的勞動並不是因為自身毫無價值而不屬於雇用勞動。相反地,正是因為不屬於雇用勞動而無法顯現出價值。也可以說,「勞動的王國是雇用勞工的王國」。我們現在正面臨的狀況是,正規的雇用勞工更優於無償勞工這個階級制度上。

本文出自世茂出版《為母則強,偶爾也要放過自己:一位社會學家的真切提醒》一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