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從餵奶到回職場有多難? 別再說為母則強!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被徵召從立法委員變文化部長的時候,當時小孩年紀非常小,後來她當了一段時間,又決定回去當媽媽,鄭弘儀在訪問中曾這樣問她:「妳現在終於要回去陪小孩了,那妳那個時候沒有陪著小孩成長這件事,會覺得內疚嗎?」當下鄭麗君回答:「沒有內疚只有掙扎。」

(圖/取自烏烏醫師FB)
(圖/取自烏烏醫師FB)

Podcast節目《烏烏陪你聊》覺得她回答得非常好,但也很感慨,鄭弘儀絕對不會去問任何一個退役的男性部長,同樣的問題。

因為整個社會對於女性,好像就是覺得她們應該陪小孩長大,應該是照顧家庭的人,應該以家庭為主體,其他都是多餘的,但這個思維到底還要箝制女性多久呢?節目中分享一本新書《菁英媽媽想上班!》,希望媽媽們知道,即使是國外的媽媽,想要離開或回到職場,也會發生跟大家一樣的狀況。

這本書封面寫著「如果我還在職場會爬到什麼位置?」裡頭訪問到的,都是一些當初擔任管理職需要頻繁出差或醫師等工作的媽媽,提到她們當初為什麼辭職?有沒有想回職場?並聊聊她們重返職場的心路歷程。

裡頭的女性在男性主導的職場,能力並不輸男性,但是在美國,很多媽媽念耶魯,好像只是要栽培兒女也去名校耶魯,好讓家裡的階級不要向下流動,這些媽媽後來發現,她不可能兼顧家庭和職業的時候,便只好放棄。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覺得這些女性很悲慘。

但這本書有趣的是,並不會只講這些媽媽痛苦的地方,因為在育兒的過程中,她們也會發現其中的樂趣,未必都很痛苦,但絕對不是那種「媽媽很偉大」的呼籲,而是很多教育是無法讓移工或保母替代的,可是問題是,男性似乎就不會有這種選擇或掙扎。

這本書最後提到說,在瑞典陪產假或育嬰假,是先生歸先生、太太歸太太,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氛圍,如果先生完全不顧小孩,大家反而會覺得你很奇怪,因為他們已經很平等到,先生不顧小孩會讓人覺得他很奇怪,而且要是一間公司沒有支持男性去育兒的話,員工也會被認為是權利受損。

就不知道,台灣什麼時候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好讓爸爸和媽媽同樣都有育兒的經驗,也同樣有平等選擇工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