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ㄟ囝仔總動員—北港藝閣」學者陳瑜詩談藝閣文藝復興
三月瘋媽祖!聞名全臺的國家重要民俗「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九至二十三日舉行,讓這座小鎮宛如不夜城,媽祖出巡遶境,真人藝閣遊行也同步啟動,一台台聲光絢麗的藝閣車駛入北港大街小巷,吸引無數遊客駐足欣賞,成為當地盛大且特殊的宗教文化。全國廣播《生活AGOGO-傳統藝術的數位對話》節目,邀請雲林縣水林國中主任陳瑜詩,她期盼透過自身研究,讓更多人認識藝閣文化,傳遞北港藝閣的魅力。
出生於北港的陳瑜詩,兒時最期待的就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九至二十三日的北港媽祖生日,藝閣車上會撒下各式糖果餅乾,氣氛非常歡樂。所以,陳瑜詩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時,以藝閣作爲論文題目,深入研究藝閣文化。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在民國100年被文建會(現為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除了北港朝天宮的轎班及陣頭外,還能看到許多民俗團體、傳統陣頭與藝陣現身遶境隊伍,甚至有不少團隊都是地方上極具文化歷史脈絡的傳統陣頭,好不熱鬧。「北港迓媽祖不僅是當地的民俗盛事,更是北港人的小過年!」陳瑜詩笑說。
「你們知道藝閣的由來嗎?」陳瑜詩在節目中的隨堂考,問倒了主持人林菲。她說,藝閣又稱為「詩意閣」,是根據詩文意境來打造的裝置藝術。根據記載,藝閣在清代傳入臺灣,初期的演出形態是由壯丁扛著閣棚遊行,藝旦坐在閣棚上彈唱南管樂曲,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藝旦閣」。民國四十年左右,改由牛隻拉行「棚閣」,後來又逐漸由機動三輪車取代,而你我現今所見的藝閣,則是裝載在貨車上。
藝閣在北港特別盛行的緣故,可能原因是舊時古笨港商旅雲集、經濟繁榮,郊行、舖會等商業團體興盛,且熱衷於贊助藝閣團體。「輸人不輸陣」這些郊行與舖會為了面子互相較勁,紛紛在藝閣外觀設計和藝旦的演唱風格上大作文章, 除了為媽祖遶境壯大聲勢,也成就藝閣藝術的精緻展現。
早年,藝閣車大多由14歲以下的孩童穿著古裝扮演各種神話人物,許多北港人認為,孩子坐上藝閣遶境,可以保佑平安長大、好養育。此外,為了增加趣味性,小朋友會帶著糖果餅乾等零食,在藝閣車遶境沿途向外拋灑,就像天女散花一樣,讓民眾「吃平安」,相傳能保佑來年順利呢!
隨著時代演進,「扮仙者」不再是兒童限定,從藝閣車上灑下來的物品也變得千奇百怪。近年各舖會「出頭百百款」出奇招,有人擲3C產品、家電、家庭清潔用品及絨毛娃娃,形成結緣品「大車拚」景象,因此可以看到大小朋友們雙手高舉紙箱,或將雨傘撐開反拿,接住這些天外飛來的物品,象徵著北港媽祖捎來的福氣。這讓陳瑜詩回憶起,她曾經接過玉米和商品兌換券,沾染喜氣。
「家中有喪事的人要避免上去扮演。」如同其他宗教活動,坐在藝閣車上的「扮仙者」也不能觸犯禁忌。陳瑜詩坦言,某年一間舖會的藝閣車在準備上街遊行時,車子怎麼發都發不動,就算試了千方百計,經過百般詢問後發現,原來是其中一位扮仙者的「家裡不乾淨」卻還登閣演出!她強調,這是自由心證,如果要參與藝閣活動,就要去了解有哪些禁忌,倘若真的不方便,今年就先當觀眾吧,明年再來扮仙也不遲。
陳瑜詩補充,在「北港迓媽祖」活動中,除了耀眼奪目的藝閣遊行外,炸轎、炸虎爺、彩花炮、犁炮也都是遶境必看重點,邀請聽眾朋友在2025年乙巳年的農曆三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國曆4月16日至4月20日)到雲林北港,體驗這媽祖信徒專屬的「嘉年華會」,感受歡樂的民俗節慶氛圍。
記者陳建國/台中採訪報導
【聽M Podcast】
【看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