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 清潔保濕不能少

許多2歲前嬰幼兒飽受異位性皮膚炎(AD)反覆搔癢困擾,有的甚至抓破皮而體無完膚,流出組織液。醫師提醒,除了治療外,皮膚基礎清潔、保濕非常重要,有助於維持皮膚的完整性,且3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單純使用清水洗澡無法完全清潔皮膚,可使用無刺激、無香精、無防腐劑的清潔品。

亞東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秀春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濕疹和異位性濕疹,通常與過敏反應有關。約50%的嬰幼兒在出生後第一年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約80%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在幼兒5歲以前,特別常見於2歲以前的兒童,尤其是3~6個月的嬰幼兒。

陳秀春說,這些孩子進入小學後會面臨許多同儕相處問題,如有一位8歲女童,夏天不敢穿短袖或短褲,也不敢游泳;還有12歲青少女因焦慮採取極端措施,將自己的頭髮拔光。除了皮膚外觀造成自信不足之外,還會面臨夜間搔癢、睡眠品質低落,長期下來將影響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協助處理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非常重要,陳秀春指出,第一步就是清潔和保濕,3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就應開始使用清潔劑洗澡,可選用標示無香精、無防腐劑、無刺激性化學成分「敏感肌膚專用」用品,每天泡澡或淋浴,水溫不超過40度,洗完後,用溫柔輕拍的方式擦乾身體,不要完全擦乾。

室內溫度調節盡量控制在22~24℃,相對濕度保持50~60%,避免穿會刺激皮膚的衣物,如毛衣、緊身衣物、發熱衣、刷毛高領、動物纖維製品等,建議可以選擇棉質吸汗透氣性好的天然纖維布料,最重要的仍是規則用藥及定期返診追蹤。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也表示,國內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大宗,特別是正值青春期的患者,越早接受正規精準治療,越有益於成長發育,避免引起長期身心壓力,尤其亞洲人種有多種免疫細胞與細胞激素作用影響,目前已有進階的口服免疫調節劑,有助穩定控制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