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用精神病藥可能致寶寶語言、行為異常?哈佛研究揭1款需留意

懷孕會經歷大幅的身心變化,有身心困擾的女性可能憂心:用藥是否會影響胎兒健康?美國哈佛醫學院團隊今年發表的大數據研究顯示,絕大多數抗精神病藥物並不會明顯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但學名為 aripiprazole 的藥可能讓孩子日後語言障礙、行為異常的風險增加36%。這款藥廣泛用於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多種精神疾病,台灣年處方千萬顆,國內醫師如何解讀研究,給孕婦的用藥建議為何?

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上使用廣泛,但這類藥物具有高度親脂性、能穿過胎盤,動物研究顯示用藥可能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結構性影響,並導致胎兒的神經功能後遺症,影響學習及記憶等。不過,對於人類的影響尚不清楚。

為探究這個問題,美國哈佛醫學院及布萊根婦女醫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大數據分析,成果近期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JAMA Internal Medicine)》。

整體而言 抗精神病藥物沒有明顯神經毒性

哈佛醫學院及布萊根婦女醫院資深研究員洛琳.斯特勞布(Loreen Straub)等人使用美國聯邦醫療補助分析資料庫(MAX)及私人的醫療保險理賠資料庫(IBM MarketScan)來選擇懷孕女性及其寶寶的資料,納入分析的孩童總數超過335萬人。研究人員比較母親在懷孕18週以後(約莫是腹中胎兒的神經細胞突觸形成期、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使用抗精神病藥物1次以上、或者從未用藥,是否會影響孩子日後出現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習障礙、語言障礙、發展協調障礙、智能障礙、行為異常等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

最初分析顯示,母親在孕期使用這類藥物,孩子到了8歲時,有神經發展障礙的風險看來高出許多。洛琳等人進一步以統計方法排除母親潛在疾病、共病、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等因素帶來的干擾,最終結論:懷孕期間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寶寶日後神經發展障礙風險增加約8%、並非有意義的增加。換句話說,比起母親在孕期用藥,母親本身的潛在疾病、教育行為或其他因素對寶寶日後的神經發育影響更深遠。

(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發現突顯身心疾病患者後代的神經發育情形需要追蹤,如此相關資源才能在其需要時及早介入與支持。圖片來源 / Pixabay)

「這個研究問題不太可能做人體臨床試驗來回答。哈佛大學在全世界的藥物流行病學研究領域相當強,他們運用資料庫數據做大規模的分析,分析結果給了我們一些信心。」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吳其炘說,在這個研究發表之前,醫師們對孕婦用藥安全沒有很大把握,通常會與孕期患者說明用藥風險無法預估、可能需要考慮減藥或停藥,而這篇研究顯示,至少在胎兒後續神經發展上,多數抗精神病藥物帶來的風險並不高。

aripiprazole 可能減少泌乳、影響寶寶發育

除了整體性地觀察所有抗精神病藥物帶來的影響,哈佛醫學院團隊也進一步細看臨床最常處方的5種藥物(學名為 aripiprazole、haloperidol、olanzapine、quetiapine 以及 risperidone)分別帶來的風險,結果顯示有1款藥物需要留意── aripiprazole 會增加36%寶寶日後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主要是語言障礙跟行為異常。

何以致此?洛琳等人曾經考量:這款藥是相對新上市的藥物,臨床上常被處方給症狀本就嚴重、對其他藥物反應不佳的病人,那麼,會不會是這群人的後代較易有神經發育問題,而非 aripiprazole 所致?

這份研究並未直接評估患者的嚴重程度及治療反應,不過研究人員針對這款藥的用藥者、以及其他藥的用藥者進行各項特徵的比較(包括孕前使用不同抗精神病藥物的數量、疾病嚴重度的替代指標),並未發現哪一種藥的使用者病況明顯較嚴重,因此他們認為這個解釋不太可能成立。

最終,研究團隊將矛頭指向 aripiprazole 可能帶來的哺乳問題。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不同,aripiprazole 部分活化多巴胺受體來降低多巴胺神經傳導、而非拮抗此受體,這個作用會導致泌乳激素減少,因此研究團隊大膽推測:當用藥者減少泌乳,孩子可能因為營養攝取不足而影響神經發育。

(洛琳等人大膽推測,aripiprazole 可能影響用藥女性的泌乳量,進而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不過這個解釋只是假說,這份研究並未納入哺乳資料進行分析,因此真實的因果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證實。圖片來源 / photoAC)

台灣年處方千萬顆 孕婦用藥對胎兒真有害?

在台灣,aripiprazole 是臨床上經常處方的藥物,經官方核准的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症、妥瑞氏症、雙極性疾患的躁症發作及混合型發作、自閉性疾患伴隨的急躁易怒、以及重鬱症的輔助治療等。

中國醫藥大學認知及神經科學教授暨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說,這款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較不會讓患者產生錐體外症候群(像是肌肉張力異常、眼嘴歪斜),目前也有臨床試驗支持用於憂鬱症治療,因此普遍用於難治型憂鬱症的第二線輔助治療,處方給憂鬱症患者的人數可能不少於思覺失調症。

中央健保署統計,2020年我國 aripiprazole 錠劑膠囊的處方量超過1,454萬顆、注射劑超過3萬支、口服液則為2,955瓶。處方量如此高,這款藥物對於孕期女性及胎兒是否真有負面效應?正在用藥的患者該考慮停藥嗎?

對此,吳其炘表示,aripiprazole的確是少數的多巴胺受體部份促動劑(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多為多巴胺受體抑制劑),有可能影響用藥者的荷爾蒙變化。然而,患者用藥後是否真的會減少泌乳素、降低母乳產量進而導致寶寶的神經發育問題,如同研究團隊所言,眼下還沒有充分的實證。

蘇冠賓也認為目前還不能貿然論斷這款藥物的風險。他說,不只aripiprazole,作用在多巴胺受體的藥物都可能影響泌乳激素的分泌量;不少醫師主觀上認為相對新上市的aripiprazole比較安全,臨床上碰到患者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用藥有疑慮時,可能傾向改採這款藥,因此這類觀察研究 (非雙盲對照組的人體試驗) 容易出現偏誤。總之,孕婦使用 aripiprazole 何以較易有神經發育問題的寶寶,還需要進一步的基礎研究探索確認。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老人精神科主任梁志頌等人亦致信《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編輯提出質疑。他們指出,過往文獻顯示,父親年齡較長的寶寶日後較易罹患自閉症,父親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未來較易有精神疾病,父親肥胖的孩子較易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展遲緩、情緒或行為問題。然而,上述哈佛醫學院團隊的研究並未將父親年齡、父親身心狀況或肥胖等因素納入分析,成為這份研究推論的侷限之一。

「正在用藥、用藥效果佳」不建議換藥

「不過,這份研究還是很有參考價值,因為孕婦用藥的安全性問題不可能用雙盲對照組的人體試驗方法來研究,所以這篇文章的發現,仍然應該喚起臨床醫師針對孕婦處方 aripiprazole 時的警覺性,」蘇冠賓說。

針對有身心疾病的孕婦,吳其炘及蘇冠賓均建議:

1. 如果正在使用 aripiprazoe、而且用藥有不錯的效果,那麼不建議換藥,否則疾病不慎復發、生活紊亂,反而得不償失。

2. 如果正在使用 aripiprazole 但用藥效果不佳、或者尚未用藥但考慮開始用藥,此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換藥、調整治療策略。

延伸閱讀:

對抗產後低潮 林可彤:媽媽,你不用什麼事都做到最好!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看哪科?中醫2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怕被判為精神疾病 醫師真心話:診斷重要?還是解決問題好好生活重要?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