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領股息如何節稅?先搞懂兩種課稅方式

愈來愈多民眾投入存股行列,從存金融股到ETF,靠著存股累積出來的股息,也可能成為每年重要的被動收入來源之一。不過,無論買個股或ETF的「股利所得」,都必須納入綜所稅申報,如何放大節稅效果?

許多民眾投入存股行列,特別是高股息的ETF成為熱門存股標的,像是2022年共配息1.18元的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目前受益人數已突破百萬大關。

不過,現在正值報稅季,廣大股民要特別留意的是,其股利所得必須納入綜所稅申報,如果單筆領逾2萬元,還需要被扣2.11%的補充保費。

買季、月配息ETF,易省下補充保費

因此,除了留意課稅問題外,不少民眾選擇季配息或是月配型的個股或ETF,避免因配息金額太高而被扣補充保費,假設有一檔高股息ETF,去年第一到第四季分別配了0.3元、0.32元、0.28元、0.28元,合計為1.18元 。

而民眾小林共持有這檔ETF共20張,因此在2022年總共領取2萬3600元的股息收入,但由於這檔ETF為季配息,在四個季度皆未領取超過2萬元,因此不用扣補充保費。

但是,如果這筆2萬3600元的股息收入為一次性領取,則要被扣498元的補充保費。

不過,是否需要扣補充保費,還必須視ETF的配息來源而定,如果配息來源為該檔ETF成份股調節時的資本利得,收益則列為「國內財產交易所得」等項目,並不會扣補充保費;如果來源是分成份的現金股利,則被列在「股利或盈餘所得」項目下,必須收取補充保費。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ETF投資標的為「海內」或「海外」也是股利所得需不要納入綜所稅計算的關鍵,以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為例,其成份股全為台股標的,因此股利所得需納入綜所稅申報,但如果投資的標的是境外公司,其股息收入則屬於海外投資所得,不用計入綜所稅申報。

兩種股利所得課稅,哪種對你最划算?

股利所得的課稅方式分為兩種,分別是「合併計稅」及「分離計稅」,投資人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進行申報。

所謂「合併計稅」指的是,將股息收入併入綜所稅申報,此種方式有股利8.5%、每一戶上限8萬元的抵減稅額得以適用。這也代表領取股利所得在94萬元以內的民眾,其股利所得都可以抵減稅額,若抵減額大於應納稅額還可以退稅。

「合併計稅」的課稅方式,對於綜合所得淨額在56萬元以下、適用5%稅率的民眾最為有利。

假設上班族阿華年收入為92.3萬元、每年領取5萬元股利所得,以此試算阿華扣除免稅額、標準扣除額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綜合所得淨額為55萬元,原本必須要繳的所得稅金額為2萬7500元。

但是,阿華5萬元的股利所得選擇「合併計稅」,因此享有8.5%股利抵減稅額。也就是說,5萬元的股利所得,可以為阿華帶來4250元的股利抵扣額,因此最後阿華實繳的所得稅額,也從2萬7500元變為2萬3250元。

「分離計稅」則是指股利所得,與其他各類所得分開計算,且使用單一稅率28%計算,則適用於綜合所得淨額在472萬以上、課稅級距在40%的存股族。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勞退自提不只為退休?原來可以這樣節稅
報稅季開跑!年收入多少不用繳稅?申報新制一次看懂
繳稅神卡比一比!刷卡換機票里程、加碼現金回饋

◤報稅季省荷包◢
網路報稅必備 讀卡機這裡買
今日爆殺 限時好康品熱銷中
麥當勞即享券61折起 即買即用
天天好康搶 原來這樣買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