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孤

作者:蔡里長

台語「孝孤」這兩個字的意含非常輕蔑,通常是指「吃」,比如說:提去孝孤啦,意思是:拿去吃吧,但當中帶著很深的歧視,漢字當中,似乎找不到什麼詞可以表達那種瞧不起的感覺。

之後這兩個字又被引申到其他方面,例如作品或人品,說一件作品「未當孝孤」,大概是指這件作品「不堪入目」,說一個人「未當孝孤」,大概是指這個人「不堪聞問」。台語是一種非常強悍的母語,連瞧不起人都有專門的用語。

最近我閱讀某些有關台語的資料,幾乎可以確認這兩個字與鬼有關,孝孤其實是「孝順孤魂野鬼」的意思,是好的、慈悲的、友善的。這時候我的感觸就很深了:人類真是地球上非常特別的動物,一個原本是善意的詞,可以演變成非常輕蔑與歧視的用法。

再舉一個例子,台語說一種動物、一個物品或一種職業,後面加一個「啊」字,尾音再稍微拉高,輕蔑的感覺就出來了,例如:「狗啊」、「鳥啊」、「鞋啊」、「刀啊」,因為是動物或物品,聽起來還不會很刺耳,如果在一位波麗士大人面前說他(或她)是「警察啊」,感覺就很不一樣了。

這個「啊」字其實是訛字,原來應該是漢字的「也」字,非常文雅,上述的「狗啊」、「鳥啊」、「鞋啊」、「刀啊」,是源自「狗也」、「鳥也」、「鞋也」、「刀也」,波麗士大人就是「警察也」。

想像一下,一個男主人在客廳裡喝茶,聽到窗外傳來異聲,問妻子「何物?」妻子答曰:「狗也!」;又例如主人聽到有人敲門,大聲問道「何人?」,門外答道:「警察也!」台語的「啊」字原來是這樣來的,很優雅,之所以有輕蔑的意含,是後來才演變出來的。

多讀文言文沒什麼不好,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使用的語言,不管是漢文或台語。

離題了,回題,主題是孝孤。

且說里長之前當記者,某些年奉派到高雄跑新聞,有一次閒來無事,在高雄市某個區域蹓躂,聽到一個小公園裡傳誦經聲,一聽便知是錄音機放的,並非真人版,上前一看,果見一名長髮女子坐在椅上閱讀經書,旁邊放著一台錄音機,誦經聲便是從那錄音機傳出來的。

女子旁邊有一口水井,水井旁擺了一些祭品,非常奇特,這年代高雄市還有人在用水井?問那女子,答曰,這水井已荒廢多年,是古物,紀念用的。喔,了解,那請問為什麼要誦經?旁邊擺了祭物又是何意?這古井可有什麼特殊來歷?問到這個,女子話就多了。

她說道,古早時候,該地水患不斷,民不聊生,仕紳求神問卜許久,終於得到一個答案,說要「活祭」,才能止住水患,解救蒼生。「活祭?」我不解問起,該女子答道,「沒錯,就是要用活人祭天!」

哇!這太衝擊了吧,再問,那女子說道,「誰願意犧牲自己呢?」是啊,誰會自願做這種事?「有的」,女子繼續說道,「當時有個外地來的乞丐,大家對他很好,會供應食物給他,那乞丐就這樣活了許多年,當得知需要活祭的消息,為回報大家的恩情,他就自告奮勇……!」

喔,真是有情有義,只聽那女子繼續說道,「當地居民準備了一頓上好的料理讓那乞丐享用,吃完後,他真的跳到水井裡犧牲了,從此以後,水患止息,大家為了感念他,在井旁超渡誦經,歷經數十年,演變成現在的放錄音帶,但意義不變,我們社區會輪班守護水井,讓這位救了大家性命的乞丐不孤單……..!」

好感人的故事,這是十幾年前我在高雄跑新聞時遇到的真人真事,那小公園在高雄一個叫「內惟」的地方,不知道現在水井誦經的事還在不在?

這就是「孝孤」,孝順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有人會說農曆七月是「平安月」或「慈悲月」了,因為人鬼之間的情緣其實可以很溫馨、很友善。

聊齋裡說,「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從記者變成里長,政治圈裡經常聽到人講鬼話,而且鬼話連篇,才發現跟政客比起來,鬼算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