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老病苦何處去?環保站提升長者「銀」響力

     「想到上天留給我們一條生路,從瀕臨絕境中找到力量,讓我看見希望,所以我決定來做環保!」這是出自一位八十六歲老人家口中的話。

     她,年輕時如同其他同時代的女性,原生家庭兄弟姊妹眾多,父母唯一的經濟來源是務農,卻總是養不飽幾張嗷嗷待哺的嘴巴。

     到了適婚年齡,她將希望轉移到賦予終生的另一半,怎料命運作弄人,先生嗜賭,逢大家樂盛興的年代,把幾十年勞碌掙來的七間房子,斷送在簽賭明牌中,自己也惹了一身是病,老來中風拖著臭皮囊才要老伴來顧。

     他老、她也老,本就家當一無所有了,兒子離婚後收入不穩,這個家就如風中殘燭,一有風吹草動,隨時會熄滅。慈濟五十幾年來在臺灣推動慈善志業,許多鄰里長、養護機構、醫院社工一遇有類似狀況,就來找慈濟基金會協助。慈濟志工至家中了解後,除了給予急難救助度過難關外,最重要的是陪伴這家人,讓他們生活無慮,也鼓勵他們掃除長久以來累積的心霾,這時環保站就是他們最佳的去處。

     孔子儒家思想於《禮記.禮運》中,告世人:「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有所終,是中華傳統文化對於長者最好的照護,然而,因為時代更迭,舊時農業社會被快速發展的工商社會所取代,青壯年離家為生活打拚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年長者若有健康的老伴做伴,生活還不至於失去重心,假使既老又病且獨居,淒涼的晚年可想而知。

     三十二年前(1990),慈濟證嚴法師倡導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至今在臺灣,不管小小騎樓裡、樹蔭下、或廢棄的工廠、或老舊建築,慈濟志工總是盡其所能,化無用為大用,呼朋引伴,老姊妹、老弟兄們,相邀彎腰分類做環保。他們做出了樂趣,顛覆過去東家長西家短、下棋喝茶聊是非可能惹來的煩惱,取而代之的是「出力出工,流汗做環保,身體好、沒煩惱」。

     回收分類工作看似簡單,但必須學會這項技巧才能熟練操作。長者們經過邊做邊學習、邊學邊做,會做也會說,因此可得到活化身心的功效。再者,來這裡做環保的長者,大多年齡相仿,他們的成長背景雷同,對事情的看法、觀念也相似,說起話來自然比對各自的E世代子孫更順心。

     來環保站與老夥伴們,說話投機不嫌多,道理相通,心靈相契,不只強化身體活力,更可維持心智能力,自然而然,天一亮就想到環保站的好搭檔,八十六、八十七、甚至年紀更長,自行搭公車,換車再換車,都要來做環保,因為「做環保、幸福美滿沒煩惱」, 還會互相關心,「某某人,今天來了沒?」

     臺中地區有位長者,住家離臺中慈濟醫院約一公里距離,他在醫院後方的渠溝邊,就地利用水源栽植一片野薑花圃,每年冬末春初,他開始施肥拔除雜草、灌溉護苗,讓野薑花在五、六月結苞開花時,香氣飽滿,為了表示專業,他還特地去採買專業賣花的花器,將野薑花修剪得整整齊齊,置放花器裡,既美觀又能讓患者養睛養神。

     這些野薑花是他長年來奉獻給來慈濟醫院看診的病患,每當開花季節的六月到十一月,每天清早當患者走入慈濟醫院兩院區的大廳時,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令人神氣清爽,心情因病積結的鬱氣,相對消減了不少。

     這是他每天早上的第一項任務,第二項就是到醫院後方的環保站,做他拆解分類的工作。他有一個專用工具箱,舉凡拆解螺絲、分離塑膠與金屬等等疑難雜症都難不倒他,還有被人視為廢棄的腳踏車、電器類,經他維修後,它們的生命又復活了,拿來送給需要的慈濟感恩戶、或轉成二手貨變賣,這些又是一筆可觀可助人的基金。

     他的工作還沒結束呢!在環保站的圍籬,他種火龍果、在野薑花的綠地上,他善盡利用土地種香蕉,這些水果香甜無農藥又天然,成為環保站平日餐後水果。這些工作數十年如一日,算一算,已經十幾年了。十幾年下來,歲數增加,身體仍健朗如昔,健步如飛、力氣不減,好像就此凍齡,頭不禿髮不稀,耳聰目明沒荖花,怪不得許多年長者在新冠疫情飆高的前兩年,環保站被迫關起大門三個月時,他們直喊,「那種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好痛苦啊!」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已經逐漸步入超高齡社會了,2018年65歲以上佔了14.54%,到了2026年將達到20.54%。超過百分之二十就是超高齡的社會結構,老來多病又孤單,將是臺灣社會面臨的問題。

     因此,除了民間團體針對長照而設立的機構,設計課程讓老人家透過學習或肢體動作,以延緩老化問題,慈濟環保站集身心智能力的強化功能,有伴有家且有共同的正向理念,讓老有所終,矜寡孤獨皆有所伴。

     環保站的慈濟志工待這些老人家如家中父母,而且,環保站貼滿簡單易懂的證嚴法師的靜思語,這些正向和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人品典範構成的場域,另外,證嚴法師國、台語相兼的法語,讓他們都聽得懂,在耳濡目染中,這些長者原本對於小家庭的糾結期待破滅後,來到環保站的大家庭,有了被愛與溫暖,他們的心門逐漸打開了,相對的,對事情的看法和與家人相處,也順遂了。

     維持心志功能和身體的活動力,是成功老化不可或缺的要素。長者不僅學到分類知識也說環保,所以從他走出小家庭,進入這個寬廣的慈濟大家庭之後,聽到很多不同的生命故事,學習不同的人品典範,也比較能接納不同的生命形式。

     所以許多長者,當他們投入環保站後,昔日在職場的技能在此重新獲得用武之地;也因為人際關係改善了,心胸變得開闊,不但自己性情變得比較謙和柔軟,和家人的關系也逐漸在改變中。

     最重要的是,他透過反思和學習,達到身心靈的成長。所,以許多長者每天一起床,都會迫不及待想來這個大家庭找老朋友,因為他覺得,在這裡他找到人生的新方向、也重拾人生的第二春。

(撰文:張麗雲/圖片:張麗雲、陳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