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陪著走,不是揹著走》眼看女兒日益消瘦、為情緒所苦,方永清:唯有媽媽先強大了,才有力量和智慧幫助孩子

圖說:照片提供/方永清
圖說:照片提供/方永清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回首一路,「女兒說是我的堅強讓她不放棄,我說因為她的勇敢讓我蛻變。」方永清希望透過分享自己和女兒的故事,幫助更多為情緒問題所苦的人。

正值荳蔻年華的女孩,本該像花兒般綻放美麗。對一位母親來說,眼看著女兒因為罹患厭食症,162公分高卻只有32.5公斤、骨瘦如柴,是多麼的痛徹心扉。

在國小代課的方永清育有3個孩子。當國一的小女兒對她說:「媽媽,我好像生病了,無法正常吃東西,吃完東西就會把東西吐出來」時,她很鎮定地告訴女兒「別害怕,媽媽會陪伴你。」但其實內心猶如晴天霹靂、驚慌不已。

母女倆自此展開對抗厭食症之路,歷時長達10年之久。曾經,醫生說女兒身體狀況太糟,可能活不過19歲;如今,雲開見日,女兒不僅步入婚姻,工作上也小有成就。

回首一路,「女兒說是我的堅強讓她不放棄,我說因為她的勇敢讓我脫胎換骨。」方永清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讓大家認識厭食症,希望幫助更多為此為苦或是心理生病的人。

四處求神拜佛,甚至祭改

孩子為什麼罹患厭食症?醫學上認為,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孩子生病的前幾年,方永清不斷自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自責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連先生也責怪她,怎麼把孩子教得沒有任何抗壓性。

方永清像無頭蒼蠅般,四處求醫、求神問卜,所有想得到的方法都去試。像是花錢「祭改」;去花蓮拜見證嚴法師,希望上人加持、救救女兒;甚至帶女兒去孤兒院,希望她了解有些孩子只求能溫飽。

母女也同時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女兒生病,除了受社會價值觀「瘦即是美」的影響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到媽媽受傳統婚姻「以夫為天」的束縛,在女兒的眼中,媽媽的生活完全沒有自己的靈魂。因此選擇用生病的激烈手段,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只是她沒有想到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方永清去上「家族系統排列」(為心理諮詢的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課程,發現「孩子的潛意識都會複製父母的生活方式;如果當媽媽的都不快樂,孩子又怎麼能學會善待自己、好好活下去。」想幫助孩子走出厭食症,她得先學會「做自己、愛自己」。

女兒潛意識有被拋棄感

從小到大,方永清內心一直有一種「被拋棄感」。

她一路念書成績很好,當班長、領導力強,念成大歷史系大二時是系學會的總幹事,表現優秀。但身為養女的她內心非常自卑,儘管養父母非常疼愛她,但她總是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親生父母才會不要她。」尤其是鄰居笑她是領養來的,心裡十分受傷。

後來,方永清才知道,原來小女兒潛意識裡也有「被拋棄感」。當初她意外懷孕,因為房貸壓力沉重,因此有幾次想拿掉這個小生命。「可能母女連心,她在媽媽的肚子裡應該感受到媽媽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很沒安全感。」

小女兒很聰明、過目不忘、反應快,各方面表現優異,低年級念資優班,中高年級念音樂班。當眾人稱讚她聰穎過人時,爸媽都會不經意地說:「當年差一點要拿掉她,」當大人總是拿這個自以為是玩笑當作話題,對一個敏感的孩子,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女兒考上北一女時,激動地哭著說:「媽,我做到了,我這一切都是要證明,妳當初生下我是對的。」如今回想起來,方永清對女兒深感愧疚。

看著女兒日益消瘦,十分痛苦

女兒剛開始得厭食症時,體重38公斤。每次去接她放學之前,方永清都要先在車上大哭一場,才能微笑著迎接她。夜裡,她摟著只剩皮包骨的女兒,只能轉身,躲在棉被裡偷偷哭泣。

方永清說,陪伴過程中最難忍受的是,看著孩子日益消瘦,當媽媽的卻無能為力;還必須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和苛責,批評她不會帶孩子或是過度縱容孩子。

女兒念北一女時,體重降到只剩32.5公斤,甚至被醫生強制立刻住院,不然會有生命危險。因為身上已經沒有脂肪,為了避免骨頭受傷,方永清必須向學校出示醫生證明,女兒不能夠上體育課、不能參加激烈的活動。

女兒情緒不穩,媽媽要強大自己

看著方永清總是以淚洗面,好友勸她「先好好強壯自己」,唯有媽媽變強大了,才有足夠的力量和知識幫助女兒。於是,方永清停下代課老師的工作好幾年,積極地參加成長課程,設法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

以前女兒說:「妳不是個好媽媽,」方永清會落淚、很委屈,為自己反駁。後來,她領悟到「孩子要的其實不是你的解釋,你只要聆聽和陪伴就好了。」

心理生病的孩子,情緒常常不穩定。尤其是高三時,孩子的課業壓力很大,常對媽媽咆哮、把情緒發洩在媽媽身上。方永清說:「她很聰明、邏輯性很好,會抓你說話的語病或漏洞攻擊你,我常說她沒有去做律師真的很可惜。」

面對情緒暴走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簡單地回應,不要跟她說太多道理,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理。」方永清通常用3個字回應:「知道了」「聽到了」「瞭解了」「明白了」,這樣孩子的情緒就不會無限制的膨脹。

方永清形容,「就像兩個人打球,孩子發球過來、你打回去,她會反擊甚至殺球;如果你不接球,讓球自然落地,孩子就沒有反擊的機會,情緒也就慢慢變冷靜了。」

對待生病的孩子,「剛柔並濟」

一般來說,家有情緒或身體生病的孩子,大部分家長會很心疼,對孩子千依百順,凡事討好、有求必應。

前幾年,方永清也是這樣的態度。但她發現,一味地退讓、毫無底線,只會讓全家深陷泥淖,而且愈陷愈深,無力爬出。

以前,女兒會情緒勒索媽媽,在手腕上割出一條條、淺淺的痕跡。方永清會心痛地握著女兒的手,哭著說:「妹妹,妳不要這樣。」心理諮商師提醒她,女兒可能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下次可能會愈割愈深、最後見血,建議她「硬起來」,幫自己和女兒拉出一個界線。方永清跟女兒說:「一個都不愛惜自己的人,我要怎麼愛妳?」

「女兒常說她之所以能夠走出來,很重要的關鍵是,媽媽對她剛柔並濟、恩威並施,不過度縱容;不像一般家長只有『柔』,百般討好孩子。」

方永清指出,「這個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想要爬出這個泥淖,一點都不容易,我也是花了10年的時間,過程中不斷地拉扯,有時進一步、退兩步,你要給自己力量,不要妄想一次就能成功。」

方永清總是不斷地對女兒說:「所有的問題一定都會有解決的方法,天底下的辦法有千萬種,我們可以一一嘗試,這個行不通,就換另一個試試看,總會走出一條路來。」

女兒大學考上台大農經系。大一時,有很多活動不太敢參加,大二開始慢慢跨出去,參加活動、和人來往互動,情況逐漸好轉。「父母能做的就是放手,不去干預或給她壓力,最重要的是,讓她感受到爸媽的愛,她才會有勇氣向外探索和學習。」

「家人沒有放棄你,你就不該放棄你自己」

知道媽媽要接受採訪,女兒也特別錄音分享她一路以來的心情。

「每個人都或許有病,只是大家是否願意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尤其是很多家長,很難承認自己的孩子心理生病,畢竟這可能牽扯到家庭的問題和成員的關係,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承認、面對問題。」

「我最幸運的是,我們家願意面對問題,爸爸願意放下他的將軍身分、配合做全家心理諮商。」

女兒生病時,曾寫過一封信給方永清,「如果有一天,天使帶走了我」,看過文章的人莫不動容,可以想像她當時有多絕望和沮喪。是什麼力量把她拉出黑暗的深淵?她在錄音中提到,「家人的陪伴很重要。因為家人的愛,讓我覺得就算我想放棄自己,但是家人沒有放棄我,我就不該放棄自己。」

「孩子是(爸媽)陪著走,不是揹著走。」方永清強調,「時間、陪伴、傾聽、不要給心理生病的人過多的意見,」是她想給所有陪伴者的建議。

更多教養策略及教育快訊,就在《未來Family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