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點都不笨!」從慕尼黑經驗一探如何用影像談性別、種族與霸凌

談到「兒童節目」,你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根據研究,台灣兒少節目高達87.9%為動畫,且超過9成節目為外國製作,其背後的隱憂之一,便是對於兒童節目想像的缺乏。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研究員黃聿清便呼籲,透過影像,其實可以讓孩子學習面對霸凌、歧視、性別、身份認同等議題,「孩子真的一點都不笨,問題是爸爸、媽媽不相信他們可以,還相信他們住在無菌室裡。」

黃聿清與台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於2017年起,加入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的跨國兒少電視節目比較研究,從2017年9至11月之間,於東森幼幼台、卡通頻道、迪士尼頻道、Momo親子台,以及公視兒少時抽樣,最終合計抽出174小時,共計380個兒少節目。

台灣外購節目「高的嚇人」 土地認同恐受到衝擊

根據研究結果,380個兒少節目中,有126個新播節目,平均每個節目重播率為66.8%,此外87.9%的類型為「動畫節目」,其中以2D動畫居多占72.6%,3D動畫占15.3%;所有節目中,有91%為國外製作或由外國購入,國內獨立製作僅占8%。

20200114-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節目研究中,自製與外購比率,左起依序為:自製、跨國合製、外購。(黃聿清提供)
20200114-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節目研究中,自製與外購比率,左起依序為:自製、跨國合製、外購。(黃聿清提供)

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節目研究中,自製與外購比率,左起依序為:自製、跨國合製、外購。(黃聿清提供)

此外,黃聿清也參與IZI所發起,統計比利時、加拿大、古巴、德國、以色列、英國、美國、台灣共8個國家的兒少節目研究。該份研究顯示,在全部4535個兒少節目中,高達87%為虛構類節目,實境節目僅佔10%;若細看虛構類節目,其中77%為動畫(3D佔30%、2D為46%、黏土動畫1%)、14%真人、6%混合、1%布偶,可見2D動畫於國際兒少節目,確實為大宗。

20200114-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電視節目研究中,虛構類作品比率。左起依序為3D動畫/2D動畫、黏土動畫;右方類別:動畫、實境節目、混合、布偶。(黃聿清提供)
20200114-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電視節目研究中,虛構類作品比率。左起依序為3D動畫/2D動畫、黏土動畫;右方類別:動畫、實境節目、混合、布偶。(黃聿清提供)

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電視節目研究中,虛構類作品比率。左起依序為3D動畫/2D動畫、黏土動畫;右方類別:動畫、實境節目、混合、布偶。(黃聿清提供)

但若比較個別國家占比,則在抽樣的383個台灣節目中,動畫、非動畫比率,分別為94%、4%,為差距最懸殊者,而在內容來源上,台灣91%外購節目為各國最高,自製節目則以8%敬陪末座。

20200114-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節目研究中,動畫與非動畫比率。(黃聿清提供)
20200114-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節目研究中,動畫與非動畫比率。(黃聿清提供)

國際青少年與媒體教育研究中心(IZI)國際兒少節目研究中,動畫與非動畫比率。(黃聿清提供)

「小國家都會有這種狀況,像比利時也是,但如果認為國民的認同很重要,這會是很根本的問題。」針對台灣超高的外購率,黃聿清表示,當孩子大量浸淫在外國動畫、偶像團體裡,他們沒有土地認同一點也不意外,也因此需要想喚醒對兒少節目的重視,這已經是國安危機。

(延伸閱讀:本土兒少節目怎跟《鬼滅之刃》搶眼球?業界編劇點出破題關鍵

台灣兒少節目面對的困境絕非一朝一夕所致,大量的動畫,也代表真人戲劇、實境節目的缺乏,隱藏背後的,不僅是製作端、收視端的供需問題,除了影視產業對兒童節目的製作困難以外,我國對於兒少節目的想像,往往也止於唱跳、益智問答等面向,但黃聿清舉例,如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也都算是兒少節目。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youtube)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youtube)

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研究員黃聿清指出,如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也算是兒少節目(資料照,取自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youtube)

借鏡外國影展 研究員:做兒少節目不用花大錢

給孩子看的節目究竟還有多少可能?或許可以從國外借鏡。德國慕尼黑國際兒少影展(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於1964年起,每2年舉辦一屆,迄今已是世界指標級的兒少影展,包含各國公廣集團、兒童節目製作人皆齊聚於此,歷屆主題並扣連國際趨勢,如2016年歐洲因難民潮,使得種族、認同問題浮上檯面,該年主題便為探索身份認同的「Identity」,而2018年則為「堅強孩子的勇敢故事」(Strong Stories for Strong Kids)。

「很多人說沒錢做不出兒少節目,但去了慕尼黑後我發現,不需要花大錢,而是主題可以扣連到孩子的問題。」黃聿清於2016年首度參與慕尼黑兒童影展,她形容這趟旅程,徹底打破自己以前對兒少節目的框架。

20200104-2016慕尼黑國際兒童影展,跨國工作坊。(取自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臉書)
20200104-2016慕尼黑國際兒童影展,跨國工作坊。(取自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臉書)

德國慕尼黑國際兒少影展(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已成世界級指標。圖為2016慕尼黑國際兒童影展召開的跨國工作坊。(取自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臉書)

黃聿清說明,影展中的影片都會觸及身障、性別、性傾向、種族歧視、移民融入、面對死亡等議題,如紀錄片《My Father》透過不同的小孩自拍介紹自己的父親,像有人的爸爸得了阿茲海默症,有小朋友爸爸則是變性人等,或者也有些影片是想像力非常強大,像有短片的主角是僵屍小學生,因為是不死之身,打不痛、摔不死,反而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藉此探討霸凌、種族歧視問題,而之所以是殭屍,是因為製作單位做過調查,發現小朋友最喜歡的角色就是殭屍跟忍者,期望藉此吸引他們的目光。

黃聿清指出,來到2018年的影展,更出現許多新媒體應用,如北歐節目《Mental》描述青少年因精神疾病被送進治療所,製作公司幫這些角色在Facebook開設帳號,告訴小朋友如果有類似的困擾,可以私訊他們互動,變成一種類似諮商的管道,最後因為太成功,角色不能隨節目結束而消失,而改由政府接手經營帳號。

兒影成片商觀察指標!從選片看兒童節目大環境

回到台灣,公視自2004年開始舉辦的兒童國際影展(下稱:兒影),也致力將於將國內外優秀兒少節目帶到國內,公視國際部經理郭菀玲便指出,常常有片商會先觀望兒影放映的效果,再決定某部片是否要進台灣院線。

郭菀玲說明,兒影的選片希望從兒童角度出發,不只是影片裡有孩子,也希望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探討孩子跟家人的關係,還有校園裡的友誼或霸凌,以及怎麼看待生命、親人過世怎麼面對等,此外如性別、爸媽離婚等過往較少觸及的議題,也不會迴避。

20200104-2018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映前導讀活動。(公視提供)
20200104-2018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映前導讀活動。(公視提供)

公視自2004年開始舉辦國際兒童影展。圖為2018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映前導讀活動。(公視提供)

郭菀玲談到,如影展單元「抉擇大考驗」,就是要談選擇上的困難,像過去曾放映短片《無聲合唱團》,描述老師要求小孩做不對的事,來保衛學校的團體榮譽,呈現出小孩面對抉擇的拉扯,她強調,這不是要告訴孩子該怎麼選擇,而是要引導他們自己思考,也希望孩子學習面對困境時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不是被動地等大人來拯救。

郭菀玲也從選片經驗說明,台灣節目與國外相較,動畫部分產量與製作經驗都比較少,整體品質跟國際有落差,以兒童視角為出發的紀錄片幾乎沒有,很多只有兒童角色,但不是兒童觀點,兒童角度出發的劇情片也非常少,偶爾才會碰上1、2部。

同樣比較亞洲國家,郭菀玲指出,韓國片這4、5年來在數量上有大幅成長,題材的多樣性也增加很多,如劇情片《Bori》描述一個孩子在聾啞家庭長大,反而很想變得跟家人一樣,這是國內看不到的多樣性,不過她也坦言,韓國片常有明顯的商業架構,像他們動畫技術爐火純青,但常是好萊塢式、制式化的劇情;而日本則以電視節目為主,如NHK的《彈丸兄弟大冒險》,描述紅、黃、綠三色球兄弟,對抗黑球大魔王,在日本廣受歡迎。

「常被優先犧牲!」全球兒少節目呈減少趨勢

然而即便放諸國際,兒少節目的處境也不見得樂觀。郭菀玲表示,過去2年來全球兒童節目都有減少的趨勢,以電視節目來說,因為很多來參加兒影的單位,是各國公廣集團、公共媒體,但近年全球公共媒體都在萎縮,過程中兒童節目會被優先被犧牲,所以作品數量明顯下滑。

如今面對手機、行動裝置與網路的興起,要搶孩子的眼球,無法迴避的,就是如何面對日本動畫、美國電影、韓國偶像等影視作品的挑戰,對此郭菀玲則表示,他們的概念不是搶觀眾、取代,而是在商業媒體之外,希望孩子可以看看一些不同的東西。

「親子電影院」盼讓兒影延續 公視:讓親子有對話契機

郭菀玲說明,目前公視在OTT平台公視+開設「親子電影院」單元做為兒影的延續,希望讓都會區以外的孩子,也能夠觀賞這些節目,「你還是可以看很炫的電玩、卡通,但有機會還是可以來看看,像有些議題,爸媽平常比較不會跟孩子討論,或許可以藉由影片發揮,讓他有開啟對話的契機。」

公視開設「親子電影院」單元。(取自公視親子電影院網站)
公視開設「親子電影院」單元。(取自公視親子電影院網站)

公視開設「親子電影院」單元。(取自公視親子電影院網站)

黃聿清指出,兒少節目最重要就是教育,除了讓孩子對未來的困境產生理解外,她並特別就霸凌、歧視談到,很多父母其實不了解孩子,或許也可以透過這些節目來理解,不要等到發生憾事才來檢討,孩子也能透過影片學習同理。

「孩子真的一點都不笨,問題是爸爸、媽媽不相信他們可以,還相信他們住在無菌室裡。」黃聿清呼籲,現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狀況下,孩子已經不可能住在無菌室,該要教他們獨立思考,畢竟只要有同學、有跟人接觸,他們就得面對人際關係、霸凌等問題。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本土兒少節目怎跟《鬼滅之刃》搶眼球?業界編劇點出破題關鍵
相關報導》 網路恐怖「MOMO挑戰」誘童自殘!如同藍鯨遊戲、艾莎門事件翻版,兒少節目主持人籲家長關心防範【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