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百年前部署鐵路網、洋山港,馬訪陸非看不可?

國父孫中山,1920年在「實業計劃」中落筆的東方大港、16萬公里的鐵路計畫,正是馬英九訪陸此行重點。百年前想像出的建設規劃,至今都快完成,足證當年國父對於建設中國的超前部署。到底當年還有披露哪些關鍵建國大業?如今又有誰能傳承孫的宏大視野?

一列列呼嘯而過的高鐵,已成一般民眾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的最佳明信片,約4.2萬公里的長度,超過整個歐洲的高鐵路網,更大大解放大陸民眾行的限制,原本動不動要坐數日的綠皮火車,換成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銀白身軀,狂飆的速度,恰似中國經濟崛起的身影。

16萬公里鐵路網,陸已完成逾96%

馬英九這次赴陸行,從上海到南京,從南京到武漢、從武漢到長沙,鐵人行程的上半場,全部透過高鐵來進行。張智傑攝
馬英九這次赴陸行,從上海到南京,從南京到武漢、從武漢到長沙,鐵人行程的上半場,全部透過高鐵來進行。張智傑攝

馬英九這次赴陸行,從上海到南京,從南京到武漢、從武漢到長沙,鐵人行程的上半場,全部透過高鐵來進行。而這樣綿密的鐵路網,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寫在國父孫中山所著的「實業計劃」中。

「實業計劃」中,孫中山在1920年描繪了他想像中的中國前景,其中占用篇幅最多的計畫,就是滿布中國的綿密鐵路網,透過西北、西南、中央、東南、東北、擴張西北、高原7大系統串起整個中國。孫中山當時計畫的鐵路網全長計16萬公里,當時因為技術等問題,該計畫被視為一種空想。

但至2022年末,中國鐵路營業距離已達15.5萬公里、高鐵距離達4.2萬公里,當時的烏托邦在百年征程中已基本落實。

祭祖結束後的4月4日,馬英九在重慶的參訪過程中,除了前往抗戰遺址博物館、中央政治學校舊址、張自忠烈士陵園等深負歷史意義的地點外,還特別前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該館的修建與三峽大壩工程密切相關,藏有當時修築大壩時,即將被淹沒的各項文物。

其實三峽大壩這一驚人設想,早已記載在孫中山的「實業計劃」裡頭。自古以來,長江三峽段下游湍急,素有「天險」之稱;同時船隻向上游航行的難度也大,宜昌至重慶之間僅可通行3000噸級船舶,因此過去三峽水運一直以單向為主。

三峽大壩、洋山港,見證百年物換星移

三峽大壩2009年建成後,解決了過往長江中下游的「千年水患」問題。陳之俊攝
三峽大壩2009年建成後,解決了過往長江中下游的「千年水患」問題。陳之俊攝

在「實業計劃」「第二計畫」中的「改良現存水路及運河」中,孫中山就提出他對長江上游的建設計畫:「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三峽大壩2009年建成後,解決了過往長江中下游的「千年水患」問題,更讓長江該段成為湖泊,枯水季節,5000噸、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而在豐水季節,萬噸級郵輪也可在武漢、重慶兩地航行,孫中山百年前的想像,至此終於實現。

在返台前的4月5日,馬英九將前往上海,並於當日下午參訪洋山港港區。這個洋山港,其實就是「實業計劃」東方港口群的一部分。孫中山在「實業計劃」寫道:「則上海之為中國東方世界商港也,實不可謂居於理想的位置。在此種商港最良之位置,當在杭州灣中乍浦正南之地。」

孫中山還強調他這個筆下的「計畫港」,「論其為東方商港,則此地位遠勝上海。」他點出的地點,恰是現今洋山港的所在之處,時至今日已是中國最大的貨櫃港。

如今隨中國崛起,當年孫中山為中國描繪的藍圖,從不可能到一一實現。物換星移,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百年宏願已實現,日益強大的中國,將走向何方?全世界拭目以待。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程建人揭密外交博弈:台灣與密國建交真值得?
將返雙親母校,馬英九父是運動健將、母是名校之花
捷克眾議長訪台,代表台海問題歐洲更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