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特別預算成小金庫

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創新高,學者提出「特別預算」成「特權預算」等三大爭議點。(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創新高,學者提出「特別預算」成「特權預算」等三大爭議點。(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審計部公布最新「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2022年度預計短絀高達4000餘億元,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至今年底將創歷史新高,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提出「特別預算」成「特權預算」等三大爭議點,建議國會應設立撥款委員會監督特別預算使用狀況,並籲請政府歲入編列等應更貼近現實。

陳國樑表示,《公共債務法》規定,中央每年應就編列當年度課稅的5到6%償還債務,現在每年編列償債規模在850到900億元間,約是法規「下限」。

其次,每年總預算可多「償債」部分,來自於稅收超過預算數(超徵)部位,陳國樑指出,這4年超徵額度逾5000多億元,光去年就超徵4034億元,但就財政部所言這4年還債3700億元,那剩餘的超徵金額政府又花到哪去?政府有義務向民眾說明。

近年長債餘額攀升,主要源於特別預算,陳國樑直言,台灣的特別預算是「具特權」的預算,大多是匡列一筆預算後,後續花費、支出幾乎不受國會監督,像是疫苗採購、五倍券花費等,無疑成為政府小金庫。此外,特別預算常超出財政紀律規範,如新冠肺炎特別預算就超越政府每年舉債額度不可逾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的15%上限。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說,隨著新冠疫情擴散,導致政府財政赤字、舉債規模增加,面臨原本疫情期間的殭屍企業在疫情過後恐無法存活,景氣趨緩,政府舉債彈性將會更小,未來還有軍購、國防等特別預算擬舉債,建議政府應謹慎以對,並以縮小財政赤字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