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調幅 不可能和以前一樣

學者認為,如果真的要調漲基本工資,也不可能像近年的5%、6%等幅度,「凍漲也是有可能」。(本報資料照片)
學者認為,如果真的要調漲基本工資,也不可能像近年的5%、6%等幅度,「凍漲也是有可能」。(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各行業,台灣也無法倖免,我國截至上半年為止,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重要民生物資價格、今年第二季GDP等皆呈現衰退,但與此同時,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則轉為擴張,學者坦言,各項指標十分分歧,加上今年景氣詭譎,就算要調漲,幅度也不可能如同往年一樣5%、6%。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如果秋冬發生第2波疫情,恐怕會帶動國內服務業再受重挫,第4季是傳統製造業旺季,但訂單是否會如同過去一樣,「分歧點很大,不曉得是否有調整空間」;如果真的要調漲的話,也不可能像近年的5%、6%等幅度,「凍漲也是有可能」。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則持保守態度,他說,基本工資要適用到各行各業,如果調整幅度太高或是企業難以負擔,「可能要在裁員與調薪中做出選擇」。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坦言,目前各指標分歧,難以預測明年走向,至於是否要比照過去行政院曾經推出的「有條件調整基本工資」?他指出,這種做法並不務實,也鮮少聽到先進國家採取過這樣的做法。

李健鴻說,今年看到澳洲、韓國等國仍有微調最低工資,但討論時間點皆是該國解封狀態、報復性消費時,但上周澳洲最大省份再度封城,經濟恐怕會繼續惡化,韓國近期疫情也加劇,「不確定性難以拿捏」,而更多的國家甚至連會議沒有召開、遑論討論是否調漲。

李健鴻說,澳洲微調最低工資的理由,為疫情衝擊經濟的情況下,底層勞工受到衝擊大、至少要微調,也評估過調整最低工資對雇主的衝擊,「拿到台灣來也可以適用」。

至於是否贊成延後開會?李健鴻指出,如果屆時議而不決,恐怕會增加市場不確定因素,應該還是要在8月18日對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