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老舊公共設施檢測維修是責任也是商機

工商時報【鄭博文國立屏東大學副教授】 南方澳漁港跨海大橋日前突然崩塌,造成六位外國漁工命喪台灣,而這座橋樑才使用20多年,並非是高齡危橋,在光天化日之下活生生地崩塌,從相關媒體的報導,如果設計與施工並無問題,會發生這種悲劇多半是對設施過度使用如車輛超載而未禁止,同時也疏於維修所導致,從目前越來越多訊息都指向是大橋維修單位根本未檢測,才無法及時發現大橋已有斷橋危機問題而釀成大禍。此一事件引發國人對橋樑使用安全疑慮,但個人認為應擴大到對所有老舊公共設施的檢視與維修,方能讓民眾的出行安全。 其實各國的公共設施都面臨老舊危機,有些先進國家如日本,會因碰到問題而主動積極解決,例如2012年日本山梨縣境內的隧道發生頂板掉落事件,不少汽車被砸中,引發火災造成九人死亡,於是日本政府與企業、科研單位就積極合作開展解決老舊公共設施維修,率先採取土木、IT組合技術,來找尋公共設施老化對策。利用無人機和感應設備來掌握公共設施未知的內部狀況,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全面分析,防患於未然,也加速耐久新材料的研發。 日本日經BP出版社出版的《驅動世界第100項技術》一書中「透視老舊基礎設施:與時俱進,內部損傷可視化」,整理日本透視老舊公共設施的技術為四大類:智能設施管理、雷射無人機、內部缺陷可視化技術、克服鐵器缺點的新材料,第一類技術主要是人工智能定位修補,以i-DREAMs為代表,目前廣泛使用在高速公路維修;第二類技術主要在偵測地形,即使是樹木遮擋也能一目了然;第三類技術主要在避免破壞損傷來檢視混凝土板材隱藏的老化問題,也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檢測混凝土捶擊實驗對象有無異常程度,另外也發展出線性調頻雷達來偵測的下3公尺以上地方有無空洞;第四類技術主要在研發出能降低成本的熱可塑性樹脂來克服鐵器生鏽老化。 從日本的老舊公共設施檢測維修科技發展,可以發現日本是會記取血的教訓國家,來糾正或改善問題,發展前述四類科技,其實是利人也利己,除解決自身公共設施老舊所引發的危機或意外事故責任外,也適逢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也正面臨公共設施老舊問題,促成這些科技在海外有龐大市場商機,對日本產品或勞務的輸出都會有貢獻。 台灣目前公共設施也面臨老舊問題,如果不及時維修或補強,類似南方澳大橋崩塌事故,依然會發生,主管公共工程的公共工程委員會或相關工程興辦機關,更應主動積極引進向日本新科技,或協調科技部,商請國內大學相關營建科技系所,發展類似日本新科技來檢測與維修老舊公共設施,讓國內公共設施無論是橋樑、隧道、校舍或相關公共建築在重建之前能平安提供安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