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輕徭薄賦天下繁榮

工商時報【盧陽正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今年以來主要出口國家地區經濟表現不佳,我國出口連續7個月衰退,政府相繼提出振興經濟方案,證所稅及資本市場稅費太高之相關議題再度引發高度關切。根據券商公會統計資料顯示,101年第二季台股日均量(含集中及櫃買)連續21個月低於1,000億元,去年上半年股市走多日均量放大到1,260億元,但下半年又萎縮至983億元過去二年低點。金管會今年3月啟動「股市揚升計畫」,使得今年截至8月為止台股日均量達1,119億元,不過因國際經濟情勢能見度不高未能突破1,200億元。 目前我國境內個人投資台股的稅費負擔包括:0.3%的證交稅及股利所得稅、股利稅額扣抵減半外,另須額外負擔證所稅、2%的股利所得補充保險費;自105年起將加徵長照保險費0.48%(立法院審議中),還有107年起加徵設算大戶證所稅0.1%或核實申報。然而外資投資人僅須負擔0.3%的證交稅、股利所得稅(就源扣繳20%),則稅費負擔相對較輕,惠外懲內的台灣資本市場,導致國內投資人意願低迷。 目前證所稅討論的幾個癥結點在於「租稅正義」、「稅收預期效果」及「稽徵便民」。一般市場投資人認為證交稅當初一開始設計上為使稽徵方便,向賣方課徵0.3%的證交稅,已隱含對交易所得課稅。根據財政部統計103年全年稅收1兆9,578億創歷年新高,年成長達6.7%,其中證交稅收103年全年為883億,不僅較預算超徵,更遠超過總稅收年成長達23.7%,顯示去年證交稅收入並未短徵,就量能課稅原則來看應無不符,對於薪資所得繳稅者也並未造成明顯的不公平(綜所稅較102年成長4.1%)。而證所稅去年稅收約38億元,僅占中央政府總稅收0.19%,對整個財政收入幫助不大,然而卻因稅制複雜致民眾申報狀況不佳狀況頻傳,稽徵成本過高實有必要進行檢討。 從市場面來看,證券交易所得受景氣波動及政經環境影響甚鉅,現階段證所稅影響股市投資人心理層面,其中大戶條款和IPO股票掛牌後出售課稅爭議最大,如果讓大戶投資人感覺政府沒有積極作為給予良好投資環境,信心喪失資金就會外移。另外證所稅制度對出售興櫃股票100張以上的投資人採強制核實課稅,使投資人買賣興櫃股票的稅負成本比買賣上市櫃股票還要重,將影響IPO市場未來多元發展,上述政策或都有檢討的空間。觀察各黨總統參選人對於證所稅稅率及課徵方式等實質內涵或仍有爭議,但對降低投資人負擔及取消大戶條款和IPO則基本上方向一致。 證所稅金額雖小,但牽涉的層面不可小看,台灣面臨大陸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大量中小企業及新興產業成長過程中更需要政府扶持與一個具有動能的資本市場來支援。資本市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發電機,對GDP、就業、消費、整體稅收都有關鍵影響,如果過多政策鎖定向資本市場汲取資金,加諸市場過多的稅費負擔將不堪負荷,導致投資人對市場環境的信心不足,投資誘因大減,對經濟發展極為不利,對國家其他稅收財政收入衝擊反而更大。 而其他稅費方面,建議股東可扣抵稅額應從減半回復到原規定可全額扣抵或採定額扣抵,此部分可以參考儲蓄扣除額27萬之方式,建議股利54萬以內可全數扣抵;另外健保補充保費及長照補充保費應屬於社會福利議題,亦應予再行檢討調整。資本市場敏感度高,任何改革措施定要細膩謹慎的評估利弊得失,否則可能導致信心潰散的擴散效果,實不應單從量能課稅以及租稅公平等因素來思考證所稅這個議題。自古民心向背,關乎社稷榮枯,輕徭薄賦與民生息者,當得天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