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激情後... 台灣社會地動山搖

工商時報【郭建志】 編者按: 去年,太陽花學運退場後,本報曾製作《青年之怒》專題,探討學運背後的原因,希望促進世代間溝通,重建社會和諧。在1年之後,我們再度訪問學運青年,經過這一場運動洗禮後,許多人決定投身政治,從基層實踐他們的改革理想。 政府1年來雖然強化網路的運用,想要拉近與青年的距離,但如同我們的受訪者指出,網路只是一個媒介,重點仍在政府是否能針對青年的困境,拿出解決的辦法。而產業界雖然驚艷於青年的創造力與活力,但能否以夠吸引力的條件延攬青年,讓他們成為推動台灣下一波成長的動力,同樣是項考驗。 在太陽花運動之後,青年、產業界與政府都有所覺醒,但因學運暴露的問題仍在,要重建和諧社會,仍須大家以智慧與熱情繼續努力。 每周二、五,一早,職員打開了立法院議場大門,沒多久,記者、部長、院長、立委都相繼來到,總質詢即將開始,這一天看起來如同過去的每一天一樣。但事實上,經過1年前的太陽花運動後,國內的政治、社會、產業,乃至於社群與個人的心理感受,也都不一樣,彷彿經歷了一場「地動山搖」的大變革,「太陽花」成了分水嶺。 2014年3月18日晚間,近400名憤怒的青年奔入立院,為反對服貿協議佔領議場23天,這群青年有著共同的名字-「太陽花」。一年將過去,閣揆換人、執政黨地方選舉慘敗、馬英九總統聲望降至谷底,當年怒吼的青年花落何方? 「我即將於1月29日入伍服役」,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入伍前在臉書宣告。他決定先服役,再完成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稍早,他的學運夥伴陳為廷公開表態參選苗栗立委補選,卻因過去的性騷擾事件,隨即宣布退選。 「不行動 代價可能更大」 雖然許多同儕視林飛帆與陳為廷為英雄,但是法律責任無可逃避,台北地檢署在2月10日偵結,依違反集會遊行法、妨害公務等罪嫌起訴百餘名青年,學運領袖們表示坦然面對司法,林飛帆強調,「不行動的代價可能更大」! 在這些頭頂光環的學運領袖之外,多數參與太陽花的青年都選擇回歸校園、職場,低調不願受訪,但他們多認為,太陽花運動是場不得不為的行動,在運動中並啟發他們對公共事務的熱情,也讓他們心底開始激盪著一股聲音:「我該為臺灣做些什麼?」 輔大生科系大四學生劉哲瑋打算從政,先報考政治研究所,完成學位後「找位理念相仿的議員或立委當助理」,共同關心土地正義、性別平權。有類似想法的還有民主鬥陣發言人吳崢,今年6月從臺大政治系畢業後,他想要從事政治工作、讓自己歷練一下,但「暫不考慮入黨,無論是第三勢力或是民進黨」。 入黨,一個等同於攪入「政治染缸」的詞彙,成為部分318運動者的人生方向,其中以自組「福爾摩鯊會社」、鼓吹青年加入民進黨的妖西(劉敬文)動作最大,但他還不是最快的,包含清大社會所博士生傅偉哲、東吳人權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黃曼婷、前基進側翼發言人陳子瑜,都已早一步當上民進黨的重要幹部,這是一場罕見的青年從政潮。 三大問題 青年感到焦慮 大人們納悶這股風潮,卻不知道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早就讓青年們焦慮不已,太陽花學運只是所有問題的一次性爆發。臺大法律所碩士生黃守達明確指出3大根源:經濟問題、世代衝突與中國因素。 「馬英九沒做好財富分配」,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感概,雖然資本主義必然帶來貧富不均,但政府職責就是該透過稅負制度做好財富重新分配,然而現在的青年卻是被剝削的人,「只好投身政治、搞社運」,但他認為,這對臺灣並無好處! 貿然傾中 亮起紅色警訊 「貿然傾中!」臺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認為,執政者竭澤而漁,掠奪年輕世代的資源,黑箱作業與中國談臺灣下一代的未來,這讓身受財團剝削的臺灣又增加一重障礙,青年感受到更危險的紅色警訊。 黃守達說,太陽花運動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臺灣主體性再次崛起。被這場運動洗禮的青年都在思考,自己人生的該走向何方,該如何回應臺灣當前的種種問題,而這群青年的抉擇,很可能就是臺灣的下一步。太陽花運動,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