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泰》除夕「春飯」的典故

宇泰》除夕「春飯」的典故
宇泰》除夕「春飯」的典故

【愛傳媒宇泰專欄】除夕,又被稱為「大年夜」,是舊年的終末,也是新年的起頭。多數臺灣華人在這一天都會祭祀天神、祖先、貼春聯以及大掃除。其中在供桌上,會看到一碗特殊的飯。這飯上有一圈年菜,並插立一枝蔥,鄉下年邁的長輩會告訴我們,這叫「春飯」,那麼這碗飯背後有甚麼典故呢?

「春飯」的「春」是借自臺灣閩南語「賰」(意思是「剩下的」)的雅字,而諧音則對應到「蔥」。所以,在飯上插蔥,意謂著「剩飯」;白飯周邊的一圈年菜,代表舊年圓滿,為一個週期。整體來看,這碗供奉在天神與祖先前的「春飯」,表示著這戶人家感念上天無形庇佑,讓這一年還有結餘、存糧。

這種勤儉的美德,其實是自古華人都有的精神價值。儘管這看起來只是小小的一碗飯,但背後卻傳承著先人的精神與訓勉。相信大家在過去一年都有收穫,新的一年迎春納福。

作者宇泰本名毛帝勝,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原文出自作者臉書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