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破離

記憶迴路 圖/黛安
記憶迴路 圖/黛安

透過手機鏡頭,螢幕裡出現一把銀閃閃的大刀和目露凶光的雙眼,隨著吧檯前此起彼落的快門喀嚓聲,大將有如巨星出場般舉著大刀緩緩繞場一周,待所有賓客紛紛放下手機,立刻恢復親切和藹的笑容,收起刀轉身走到板前中央的位置對著滿座的客人慎重行禮。我轉頭看了一下身邊的客人,交談中發現今天全都是來自新加坡、香港的外國客人。

「現在要開始囉,在開始之前請大家注意幾件事,首先,大家有看到座位前方的手機座吧?沒錯,那是給各位放手機的。用餐期間請大家盡情地拍照,重點是,手機裡面一定要有我才可以。如果大家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吧!」大將用一口日式英語,逗得全場都跟著興奮期待起來。

緊接著,他彎身取出一張報紙,彷彿魔術師準備開秀般以浮誇的手勢對著大家攤開報紙內頁,是大將左手掌上放著一片鮪魚大腹的照片,滿滿占據了報紙右側全幅版面。「這一大篇是美國《紐約時報》對我的報導,在開始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當然,千萬別忘記拿起你的手機拍下我與《紐約時報》的合影!」

一陣閃光燈後,餐期正式拉開序幕。率先登場的是一大盤上面點綴著魚子醬的海膽手卷,大將逐一將奢華豪氣的手卷遞交到客人手上,每奉上一次手卷都不忘在手機前以張力十足的表情定格停頓,並用英語向客人介紹食材及接下來的料理呈現。偶爾也會因為某些單詞想不起來而有所停頓,但他依舊努力在腦中思索如何做出表達。

席間用餐氣氛,隨著大將渲染力十足的表演不斷堆疊,客人的眼中都流露著雀躍,期待下一分鐘大將又會帶來什麼驚喜。一轉身大將手上出現了一大盤活力滿滿蠕動不停的鮑魚,下一幕又是一尾一米多長的野生鱈魚。眾人的驚呼聲中,大將煞有其事地拿著一個罩著蓋子的大盤,指揮兩側的客人離開座位到正前方來拍照,他以一貫中氣十足自信的嗓音開口:「女士先生們!這一刻非常精彩,請將各位的手機調整成慢動作錄影模式,大家準備好了嗎?」小小的店面瞬間變成演唱會搖滾區,只見每個客人都屏氣凝神,盯著手機螢幕裡那個頂著大光頭的高壯身影下達指令:「三、二、一!」怒目金剛般的誇張表情,他攤開右手掌朝上、用食指和中指夾住蓋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上提起玻璃蓋,一股白煙布滿在透明的蓋子裡,盤子上顯露出兩大塊粉色油亮的魚肉,大將右手迅速順時鐘畫了一個圈,白色的煙霧形成一個超大的煙圈圍繞在他的胸前。這一幕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驚呼和歡笑聲,大將也帶著滿意的笑容回到料理檯前,繼續用他不太流利的英語,賣力地介紹著手中的食材和他對壽司的熱愛。

九州偏郊的小倉市,觀光客稀罕的平日午餐時間,掌門三代目渡邊大將以高度的專注與熱情、有別於傳統壽司店的浮誇手法,吸引海外遊客坐滿了吧檯座位,只為親身體驗他自創獨樹一格的渡邊流「照壽司」。

只有自己知曉的努力

想起前幾日在藤田先生家的餐桌上,隨著酒精的催化,氣氛也愈加熱烈,大夥開始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聊到產業的延續和轉型,藤田突然說:「你聽過しゅはり嗎?」面對這個陌生的詞,我搖了搖頭,藤田拿起紙筆在酒杯旁寫下了「守破離」三個字。

在渡邊大將目送下,我走出了照壽司,對上大將直至客人離開最後一刻仍不鬆懈的專注眼神,在他身上看到了料理人「一生懸命」的拚搏意志;也就是在這一刻開始,我才深深體悟了這三個字背後的意涵。

所謂的「守」就是遵從教導與規範。不管任何行業或學習,在剛開始的時候,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虛心地接受一切的教導和規範,卻也並非盲目地埋頭苦修,對於所學習的一切,不只要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安分地從前人的身上學習吸收一切的養分,日積月累之下,慢慢地成為一個具有基本能力及技術基礎的人,在自己的本位上能夠不用依靠他人而獨立完成一分工作,或別人所交託的任務及修正過程中所發生的錯誤。

「破」並不是打破規矩或刻意地挑戰傳統,而是脫離框架和教條的綑綁,努力地實踐在「守」的過程中累積的經驗,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吸收來自其他領域或流派的知識,修正與調整自身的狀態與思維。在既有的基礎上,開闢一條未曾有人走過的蹊徑。鍛鍊心技逐漸合一的精神進修階段。

「離」是脫離、是再創,但卻不是拋棄過去,相反的是一種融合。融合了「守」與「破」的基礎後所衍生的一種全然不同的狀態或格局,是一種重生、一種昇華。

有心卻無意的轉換

名揚國際的照壽司,讓許多外國人專程跑到九州的小倉來,也透過他所捏握的壽司及充滿戲劇張力的誇張表演,認識或重新定義了日本的壽司文化。在渡邊大將耀眼光環的背後,更讓我驚嘆的是,他對板前演示每個動作的精準掌握。這看似平凡的一切,甚至是眼神及笑容,不知經過了多少時間的累積和練習才能有這樣的成果。或許在傳統的壽司師傅眼中,他的手藝過於離經叛道、譁眾取寵,卻是他努力開創出的一條嶄新的道路。

一名合格壽司師傅的修業之路,從洗米、煮飯、分辨魚貨、處理食材再到捏握壽司等一切技藝的學習,都需要日以繼夜反覆練習,讓肢體動作產生記憶及反射的基本功。具備成為一個職人的技能之後,再透過與服務客人的互動及觀察,因應季節轉換調整米飯的溫度、針對客人食量調整飯量的多寡,在手接觸米飯的那一刻,身體便須做出最精準的判斷。還得從中不斷檢視自身的手藝及能力,並思考如何讓自己與眾不同,在同業中開拓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是一個壽司職人實行「守破離」的過程。

從守到破再到離的歷程,是一種有心卻無意的轉換,但每個階段的轉換卻沒有明顯的分際線。所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不管哪一種職業,在未修習任何技藝之前,從外行人的角度會認為好像怎麼做都對;當真正開始進入學習之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相關知識及認知時,就開始覺得怎麼做好像都不對,所有的動作都必須符合所認知的規範。當學習到一定的高度之後,所考慮的就不再是動作是否正確,而是怎麼做才能變得更好及與眾不同。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因為已經能夠做到了「不逾矩」所以才能「從心所欲」。

回憶起二十年前,在那個即將被高速公路連接道工程輾壓的窯場裡,和老師傅用著超大的茶壺喝茶的對話中,提起了過往的「南投陶」。經歷了兩百年的傳續之後,在各種輕薄的塑膠、玻璃及金屬逐漸取代了陶瓷之際,當時大多窯場的選擇是減少工序、削價競爭。或許是因為大環境變化的速度太快,快到來不及思考整個產業的走向,百年傳統產業始終停留在「守」的階段,而未能開創新局,最終走入歷史,將那些曾經的輝煌埋在了荒煙蔓草與柏油路下。

但成長是一種累積而不是時機,轉念才能帶來轉機。

年近百歲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曾說:「一旦決定好自己的職業,就要全心投入工作之中,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窮盡一生磨練技能,就是成功的祕訣,也是使人敬重的關鍵。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總是嚮往能夠有所進步,我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

提醒自己,技藝的修習沒有終點,產業的發展也沒有邊際。有了足夠的積累,才能讓量變轉換為質變。漫漫長路上要耐得住寂寞,面對沿途的美景也要經得起誘惑。熟悉產業的內涵與文化並將之融會貫通,試著突破傳統的做法,再加入不同的思維與元素。不跟風、不盲從,努力地向內挖掘,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堅持地走下去。(本文摘自《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一書,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