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百年廟宇之美 修舊如舊不失真

台灣的宮廟裝置藝術,融入台灣在地文化與環境元素。隨著歲月累積、缺乏妥善的文物管理,具有典藏文物價值的裝置藝術面臨修復困難、復舊如新的爭議。 再加上老一輩匠師凋零,技藝面臨斷層,用科學修復保存及紀錄,官民合作,把台灣的宗廟藝術之美代代相傳。

用棉花輕輕地擦拭,力道輕了油汙去不掉,重了又怕傷了真跡。屋簷下桁梁間,古蹟彩繪修護的工作身影很寂寞,對台灣文化的保存卻很關鍵。

在高雄代天宮一群修護師,正努力讓台灣國寶級大師,潘麗水的彩繪創作,重見天日。

彩繪修護師 李志上:「你現在這邊看到是,潘麗水的擂金畫,那我們在處理前面這個擂金畫,跟上面這支那個桁引,還沒清之前是一樣的,這整個都是全黑的 也跟這邊一樣,構件跟彩繪表面的灰塵油煙,亮光黃化的亮光漆,先全部洗乾淨 洗乾淨了以後,該起甲該加固加固好,我們第二階段,我們才會針對清潔後的狀況,交由油漆師傅或畫師,去做補筆的動作。」

修護不僅是要修舊如舊,更要修舊本舊,屋簷下要恢復的不只是外觀,還要有台灣宮廟之美的傳承。

彩繪修護師 李志上:「原本的色澤一樣 我全部重繪,我也可以當成是陳壽彝,民國44年畫的,修舊本舊的新的概念,治療(彩繪修護)出來以後,應該是原本的,那位阿公(符合創作年代)。」

真跡的價值,是彩繪修護師的堅持,台灣廟宇裝置藝術,主要由彩繪、交趾陶、木雕、石雕及剪黏構成。屋簷下的美延伸到屋頂,一樣的細節堅持。高雄代天宮修復計畫,剪黏則是傳承葉明吉,祖孫3代的心血。

剪黏工藝師 葉明吉:「這個我們這個穿衣服(線條),它皺褶是它是怎麼跑,我們會跟著這個來切成好幾片,這是我阿公我爸爸,我伯父的(作品),我再怎麼樣我都要把它接下來,我要把它修復(護)好,因為這是代表,我們葉家的金字招牌。」

剪黏工藝師 葉明吉:「我覺得剪黏的話,東西比他們(西方藝術)更棒,因為他們玻璃彩繪,他們是平面嘛我們是立體的。」

哈瑪星代天宮董事長 王再福:「所以說我們留下很多很多,當時有名的但是沒想到以後這些人,都是我們台灣薪傳獎的得主,這邊有六位在這邊,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保存下來啊。」

傳統技藝的傳承,也需要科學來輔助。

文資局助理研究員 陳俊宇:「我們知道了成分了以後,我們就會知道,它的老化的現象是什麼,把所有的數據量化,包含它的成分它的工法它的用色,我們把它量化了以後,我們就會有了這些量化的數據,我們就會知道造成它劣化的原因,那我們就可以擬定這個,修復(護)的一個方針。」

台灣是移民社會,生命力的強韌,展現在信仰中心的廟宇工藝,但隨著匠師凋零面臨斷層。文化部文資局,透過科學修護量能注入,要把台灣宗教藝術之美,保留、傳承。

文資局文資保存中心主任 陳柏欽:「那這些民間場域其實延伸來說,它其實就是台灣的人們,在過去生活的場域,跟記憶的留存的地方,所以早期當在廟宇興建之後,大概地方廟宇都會願意去,在廟裡面去裝飾很漂亮的彩繪,或是剪黏 交趾陶等等,科學方法並不是以科學為目的,而是藉助科學去了解,一個文物它怎麼來,比方說它的材質狀況是什麼,它用的這個媒材是什麼,顏料是什麼,接著再去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它可能面臨的保存環境是什麼,最後提出一套 比較好的,保存跟修復(護)的想法跟策略。」

做一個時代的搖櫓者,這一代的台灣匠師們夢想很大,在前輩的基礎上出發,有一天要在國際舞台上,說著自己家鄉和土地的故事。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聽心音」除大患
長照戶外課做環保 爺奶越做越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