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事件》重塑日本國防、外交政策,安倍晉三仍將影響日本

日本前保守派首相安倍晉三2020年卸任後,政壇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8日,他為自民黨助選時遇刺身亡。分析認為,即便無法完成修憲之夢,安倍執政時為日本設定的國防、外交政策,將是影響力最顯著的遺產。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各國政府不論現任、前任領袖皆表達哀悼之意。包括曾經與安倍密切合作的美國兩位價值觀迥異的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及川普(Donald Trump)。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青木尚子(Naoko Aoki)認為,安倍逝世,讓日本失去了一名擁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人士。

青木也認為,在安倍死後,最可能持續發揮影響力的會是他在外交、國防領域的作為。她指出,安倍為日本設定了一個政策,「將中國視為結構性的挑戰,並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合作,來形塑一個對日本有利的大環境。」

擺脫戰敗者姿態,再次成為國際強權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塞繆爾斯(Richard Samuels)描述,當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安倍上任時,外界不確定他將如何領導日本。

「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務實的現實主義者。」塞繆爾斯表示,「他了解日本能力的侷限,了解日本無法獨力平衡中國的崛起,因此他設計了一個新的體制。」

安倍期望將日本從二戰敗戰的過往中帶入現代世界,再次成為國際間的強權國家。這包括擺脫某些二戰後,在美國施壓下實施的和平主義限制,例如放棄戰爭權的「和平憲法」。

這使得他在國內成為兩極化的人物。反對派認為他的軍事化進路讓日本變得更加危險,支持者則認為這樣的轉變在現今的國際局勢中是必要的。

在任期間,安倍雖未能如意推動修憲,但致力提升國防預算,放寬軍武出口限制以振興產業。並解禁集體自衛權,為日本自衛隊參與國際軍事衝突的合法性鋪下基礎。

日本憲政史上在位最久首相,提供地緣結盟架構

4月時,安倍第一本英語傳記的作者哈里斯(Tobias Harris)接受《外交家》(The Diplomat)訪問時認為,安倍政權的最大貢獻是提升了日本在國際的領導地位,在許多領域都顯得更加活躍,「如今,美國與其他盟國對日本領袖的期望變得更高了。」

在安倍兩度出任首相的4年間,日本共換了五位首相,其中在位最久者任期也不到1年4個月。在這被外界稱為「旋轉門」的政壇中,安倍在2012-2020年間連續執政了將近8年,成為各國領袖印象最深、最具穩定感的合作夥伴。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專精東亞安全的政治學家霍農(Jeffrey Hornung)表示,在「四邊安全對話」(Quad)、印度─太平洋概念(FOIP)等架構上,都可見得安倍是如何在關鍵的時刻,協助提供了結構的、概念性的想法。

安倍在2007年正式發起Quad,協調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四個民主國家的國防合作。自2017年以降,逐漸成為地區安全的重要論壇,以及美國參與印太地區事務的重要機制。

在將印度帶入亞太地區防務思考中,安倍也是重要推手。早在2007年出訪印度時,他便表達了印度洋與太平洋能夠「匯流」的想法。這也成為後來FOIP的基礎。

正式提出此戰略理念後,安倍政權在華府致力推廣印太連結關係,如今FOIP已是美國拜登(Joe Biden)政權論及亞洲事務的常用詞。美國國防部在2018年就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也可視為印太思考趨於具體的一項例證。

拜登在8日聲明中表示,安倍是美日盟友關係及人民友誼的擁護者,「他對FOIP的願景將會留存下來。」拜登亦下令降半旗予以哀悼。

美國總統拜登哀悼安倍遇刺,聲明安倍是美日盟友關係擁護者,安倍對FOIP的願景會永存。圖/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美國總統拜登哀悼安倍遇刺,聲明安倍是美日盟友關係擁護者,安倍對FOIP的願景會永存。圖/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鞏固印太民主陣線,牽制中國影響力

安倍執政期間致力拉近美日關係。布魯斯金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東亞政策研究主任索利斯(Mireya Solís)觀察,安倍認為確保美國投入亞洲事務相當重要,「他感到日本不能安處在一個中國制霸的亞洲。」

霍農表示,「安倍是第一個舉起紅旗、指出中國是個挑戰的人。」但他的做法是透過堅定支持自由、透明等原則,在完全不直接論及中國的情況下,牽制中國的影響力,「這真的是一個相當巧妙的策略。」

在此方針下,安倍亦多次展現對台灣的支持。

4月時,他以烏克蘭戰爭為引,撰文呼籲美國應該結束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策略,明確展現美國會在中國武力犯台時協防的決心。5月,拜登到訪東京時便再度「失言」,表達美國願在中國侵台時進行軍事介入。

在文章的結尾,安倍表示,「烏克蘭的悲劇給了我們一次痛苦的教訓。我們面對台灣議題,以及捍衛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的決心,絕不再容許有任何懷疑的餘地。」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安倍事件》最愛台日相,安倍晉三的政治路坎坷
安倍身亡後,陰影下參院大選登場!執政黨能否維持多數受矚
安倍事件》原定7月底訪台,安倍晉三去世,台日關係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