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論媒觀點/「很多孩子走了」是假新聞嗎?其實假新聞何其多!

宏論媒觀點/「很多孩子走了」是假新聞嗎?其實假新聞何其多!【圖 / 菱傳媒】
宏論媒觀點/「很多孩子走了」是假新聞嗎?其實假新聞何其多!【圖 / 菱傳媒】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藝人郭彥均一句「看到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引發是否應依傳散假訊息而受罰的爭議。有人說這是言論自由範圍,但也有人說是傳散假訊息,爭議不斷。但他也同時強調「希望透過公眾人物,幫忙醫護人員呼籲大家不要群聚,社交距離拉大」,但因為嗜血的媒體重點報導這句聳動的話語,其實也有人認為應該怪罪嗜血的媒體曲解郭彥均發言的本意,各種論述立場不一而足。

郭彥均的發言屬不屬於假訊息防治的處罰範圍,可能尚待衛福部及司法機關的認定,目前很難置喙。本文無意參與這事件的討論,但何謂假訊息及假新聞倒值得探究,因為了解各種法律所定義的假訊息除可避免違法(處罰製造或傳散假訊息的法規據說有18種),如果還能區辨各種廣、狹義的假新聞,在生活上更可趨吉避凶,因此值得在此時討論與辨識。

所謂狹義的假新聞,就如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批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用語(fake news),是指新聞媒體報導涉及未經查證並可能含有惡意且影響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甚至影響個人名譽等新聞,都屬於狹義的假新聞;亦即假訊息經由大眾媒體廣為傳散,即屬於假新聞的範圍。

假設郭彥均的個人意見,如果沒有經由大眾媒體廣為傳散,今天他的這一段發言,可能不會受到這麼多的討論,引發的迴響這麼多,可見假訊息被大眾媒體報導變成假新聞,其影響何其大?媒體報導未經證實或截取片面發言,或扭曲原意的訊息,若足以引發社會恐慌,其結果應該由發言者來面對,還是其實應該追究新聞媒體引用個人發言成為報導內容,這件事好像媒體的責任都沒有被檢討或追究?這可能因為公眾人物(例如政客)不想得罪媒體,政府機關也不願意涉入處罰媒體的爭議,因此都未被嚴肅討論。

既然大家都不願得罪媒體,所以目前發言者只好自我承擔,感覺何其無奈或無辜啊?不過往好處想,如果因此可以讓公眾人物了解公開發言的影響性,也許是件好事。

但是假新聞的定義怎會只有狹義的違法發言呢?其實民眾每天都在面對假新聞充斥而不自知啊!簡單說,就是指台灣新聞媒體充斥滿滿的假新聞,難怪有人說,目前電視新聞台只剩電腦瀏覽器、行車紀錄器,及路口監視器等三器新聞是真的,是很諷刺的說法。

因此除狹義違法的假新聞外,還有另一種廣義的假新聞充斥媒體,例如錯誤報導(phony news)及公關置入報導(pseudo news),都是廣義的假新聞,即經過人工加料或違反專業規範的內容,都屬於假新聞的範圍。前者幾乎遍布目前的電視新聞台,例如廠商買新聞做宣傳、行政機關買新聞宣傳政績,還有下半年會不斷出現的候選人買新聞,這些都是值得閱聽眾關注的假新聞。因為這些假新聞的影響絕對不亞於目前政府重視的狹義假新聞啊。試想如果候選人大量撒幣買新聞而讓選民認識他,結果當選了,有人想過,這些民代會如何把花掉的錢賺回來?大家還會覺得這種假新聞不值得重視與規範嗎?

當政府只把假新聞防治放在會影響政權的狹義假新聞上,卻放任媒體製造更多假新聞,任由廠商、政府、政客去操弄,結果政府既是得利者,它當然就不想管,也不會管。如此一來,當前恐怕只能透過教育去讓民眾具備媒體素養,讓現代公民具備耳聰目明的能力。但因為民眾不了解廣義假新聞而得利的執政者,會真心推媒體素養嗎?除非全民願意嚴加督促,不然也只能自求多福,自行努力培養媒體素養能力,成為耳聰目明能辨識各種假新聞的閱聽眾。

陳炳宏小檔案
陳炳宏小檔案


菱傳媒原始網址:宏論媒觀點/「很多孩子走了」是假新聞嗎?其實假新聞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