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館亡靈節系列活動 兒童在歡樂中學習面對失去的生命教育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小朋友參加「墨西哥亡靈節」活動的亡靈最後祭典派對儀式。 (宗博館提供)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小朋友參加「墨西哥亡靈節」活動的亡靈最後祭典派對儀式。 (宗博館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近日舉辦四場墨西哥亡靈節兒童版系列活動,透過遊戲式劇場、藝術創作或電影播放等不同形式,帶領參加兒童感受美洲原住民族以斑斕色彩展現對生命的尊重,在歡樂的節慶氛圍中認識死亡的本質,練習面對「失去」,接納「不見」,迎接「再見」,饒富生命教育意涵。

宗博館正展出「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特展,好評不斷;但許多家長如何跟小孩談論死亡卻不得其門而入?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電影《可可夜總會》播放讓參加的小朋友認識亡靈節祭典細節。 (宗博館提供)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電影《可可夜總會》播放讓參加的小朋友認識亡靈節祭典細節。 (宗博館提供)

宗博館教育推廣組主任林芷頡表示,該館收到許多民眾相關反應後,經研究發現世界許多歲時祭儀活動,都在秋冬時舉辦,像台灣賽夏族矮靈祭典、北美的萬聖節等,最後選定較少被討論、卻是孩子最有感的墨西哥亡靈節為切入點,企劃辦理這四場墨西哥亡靈節兒童版系列活動。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教小朋友創作祭壇小物件紙雕。 (宗博館提供)
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教小朋友創作祭壇小物件紙雕。 (宗博館提供)

林芷頡表示,亡靈節源於千年前的阿茲特克(Aztec)、托特克(Toltec)和其他納瓦民族(Nahua)文化。當地原住民相信,過世的親人、朋友、動物的生命如週期一樣,死亡只是週期裡的一段,願逝者能被快樂地緬懷,因此都是亡靈節祭壇慶典活動中的主角。

四場活動的首場泡進電影《可可夜總會》,從電影中捕捉墨西哥亡靈節的色彩、祭壇物件裡的神秘信號和物件背後的意涵與象徵。餘三場「紙上奇幻新世界」、「絕對不能忘的回憶祭壇」、「新奇的祭典~皮納塔」均為體驗活動,為死去的寵物、動物搭造亡靈節迷你祭壇,創作祭壇小物件紙雕、面具、骷髏外型的亡靈麵包,在皮納塔的藝術手作遊戲中,和參加小朋友的已逝動物好朋友,一同回憶歡樂。

林芷頡表示,活動藉由不同的文化體驗,為兒童轉譯對死亡的理解,拉出失去、不見、再見的概念,轉化家長、孩子對死亡、祭壇的擔憂與恐懼,體悟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存在的喜悅,進而擁有面對的力量,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