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玄學/入佛門出家的日常實踐 演相法師:在生活中修行

(記者林忠勳/專訪)「漢傳佛教非常大的一個特色,修行並非只是你一直坐在佛堂,只管打坐或者是個人的修行。你必須要把你練習到平靜。譬如說我在跟你互動的時候,當你的意見跟我不同,我會用練習得來的安定力量,去好好跟你說明我的立場,而不是用以前的習氣大小聲要求對方要接受。」

<span>圖/演相法師(中)認為,每一個決定都是佛法智慧在現實中的應用,佛法的修行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心靈的平靜與覺知。。(艾瑞克引新聞團隊攝)</span>
圖/演相法師(中)認為,每一個決定都是佛法智慧在現實中的應用,佛法的修行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心靈的平靜與覺知。。(艾瑞克引新聞團隊攝)

在最新一集的《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演相法師深入分享了當年在僧團日常的生活點滴,展示出佛法如何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而是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同於一般人對出家生活的刻板印象,僧人的修行生活在靜與動之間切換,強調在生活中鍛鍊心性、在互動中磨練自我,進而培養正信正念,演相法師帶給大家的不只是了解僧人生活,更傳遞了一種內在的溫暖力量。

出家前先隨眾一年

「在正式出家前,必須先在山上住上一年,這段期間它必須有一個審核過程。第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需要隨眾,隨著大眾的作息。」演相法師表示,在山上的修行,從清晨四點十分的起床開始,描述僧人們在一天中的各種修行方式,包括早坐、早課、出坡、晚課和晚坐,每個環節都細緻而有意義。「佛法不是逃避,而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得平靜與力量。」演相法師認為,僧團的作息不僅是對僧人內在的調養,更多時候也是尋求平靜途徑。

勞動即修行的出坡生活

演相法師特別提到僧人們每日「出坡」的活動。這是一項源於漢傳佛教的傳統,僧人們會參與寺院的日常工作,如清掃庭院、種植菜蔬等。演相法師解釋:「出坡不只是勞動,而是在勞動中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耐心與慈悲。」

「每年會有一個輪調,安排你領一個職事、一個工作;你的工作在哪裡,哪個時間點就必須出現在辦公室,概念像是上班族。」對於一般人而言,出坡也可以理解為在工作、家務或日常任務中帶著覺知,將專注和平靜帶入其中。無論是簡單的家務,還是工作中的挑戰,我們都可以選擇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把它們當作修行的一部分,讓這些瑣碎事成為心靈成長的養分。

出家共住

「結束白天的作息,有一個晚坐的時間,可以選擇打坐、拜佛或選擇做自己的定課。這個時間點,可以把它看成是讓心整個沉靜下來的時間。因為一整天有很長的時間點,會跟外界的人接觸,有時候人在處理事情難免會有一些情緒上的反應,所以利用晚坐時間,讓自己去反省,如何更平靜地去處理事情,讓它更圓滿。」演相法師在節目中分享著。

出家前的山上修行生活也不僅是個人內在的探索,還包括了彼此之間的共住生活。演相法師提到,僧團成員在修行的一年觀察期內,需遵守每日作息,並與其他僧人共同生活,這需要修行者在交流互動中鍛鍊心性,讓佛法智慧落實於日常。演項法師認為:「修行不只是在靜中打坐,也在動中修煉;我們彼此之間會有差異,但透過這樣的共住生活,我們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包容與理解。」

還戒儀式後可還俗

「你如果真的要離開,然後想要還俗,只要跟僧團提出申請,也得到僧團同意,之後他們就會安排幾位法師在你面前;當事人只要說我某某某,我今日按照規矩與範本,要把這個戒捨掉,完成『還戒』儀式,就可以下山還俗了。」

演相法師同時也分享了「還俗」過程。出家並非每個人都能堅持到底,而是每個人根據自己內心的選擇而進行的一段修行旅程。還俗的程序看似簡單,卻要求內心的自省。演相法師認為,每一個決定都是佛法智慧在現實中的應用,佛法的修行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心靈的平靜與覺知。

在現代人面臨的種種選擇中,這段話顯得尤為珍貴每一個選擇無論大小,都是我們培養覺知、自省的契機。當我們能夠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活出自在的心境。

佛法的入世與出世之間

「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讓我們學會在生活中找到平靜,並帶著這份平靜走入世間。」最後,演相法師提醒佛法的修行不僅限於深山中的靜修,而是可以將這種修行精神帶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修行的場域,佛法的智慧也不只適合僧人,更適合每一位期望擁有平靜心靈的現代人。

透過這集節目,演相法師的真誠分享帶來的不僅是佛法知識,更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力量。「平靜不是逃避,而是在生活中找到一種穩定與幸福。」希望每個人能得到這份智慧,將佛法的平靜與愛心帶入自己的人生,活出溫暖與力量。

更多引新聞報導

宗教玄學/從新聞現場到佛法殿堂 演相法師:佛法帶來快樂

宗教玄學/因公殉職喊話任務結束 陳惠君:讓靈魂放下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