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壼 實用工藝天下知

中國時報【☉文╱王晨妍】 紫砂壺源自宋代,早在北宋時期,江蘇宜興已開始有紫砂器的出土紀錄,不過當時的紫砂器,還未出現作為今日泡茶用途的小茶壺。直到明代正德及嘉慶年製作紫砂茶器的一代宗師龔春(供春)出現,將中國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他的作品被稱為「供春壺」,當時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美稱。遺憾的是,龔春的傳世之寶甚少,而現在時下所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 ●壺身如藝品 盛載數百年文化底蘊 明代中葉,正值中華茶文化的鼎盛時期,茶的品飲方法日趨講究,沏茗暢飲替代了宋代流行的烹煎,茶事開始講求器具。明代至十七世紀末,紫砂壺的外貌開始轉變,注重壺身裝飾及創新。從此,宜興紫砂器出產發展迅速,名家輩出,從器形到技法,真可謂「天生時大神通神,千奇萬狀信手出」。由於文人雅士之喜好,加以「宜興茶壺」泥質特佳,沖泡之茶尤見香醇馥郁,加上造型古樸典雅,別具風格,佐以名人題字刻款,圖繪精美、相得益彰,世人遂將宜興茶壺當做藝術品欣賞,也讓紫砂壺規矩的壺身盛載著數百年來的文化底蘊。 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無茶飲」之語,可見飲茶在歷朝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末年,出現了飲茶最理想的茶壺─紫砂壺。門德揚拍賣公司董事長陳國恩指出,該壺以紫砂泥為原料,其壺顏色紫紅、質地細柔,造型古樸,貴如鼎彝,而紫砂壺又以江蘇宜興出產的最好,其泥呈結晶狀且玻璃相少,可塑性佳、乾燥、燒成收縮率良好,具有較高的強度、抗熱震性和透氣性。因此,用宜興紫砂壺泡茶不失原味,茶葉越發醇郁芳沁,茶水即使過夜也不腐敗;即使長期使用,茶的內壁會結附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如若倒入白開水,也會有茶色的色香味,在嗜茶者眼中,是不可多得的逸品。 ●紫砂結合繪畫書法 收藏新寵 名家茗壺的製作,其高矮的比例、線條的轉折都恰如其分,多一分就俗氣,差一點就平庸,線條曲弧有時全憑創作者的感覺去控制。陳國恩說,一把完美的紫砂壺,需要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優良的實用功能。美好的形象結構,指的是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而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如此才是充分展現「形、神、氣、態」的紫砂壺美形藝術。 現代陶藝手法製作的茗壺,講究形體的藝術趣味,在不規則中求穩重,變化中求規律,充分顯示作品的靈氣,講究作品的藝術效果,追求返樸歸真的意境。而將紫砂與繪畫、書法的完美結合,充分享受美的感覺,已成為現代紫砂壺收藏的新趨勢,近期在拍賣會上拍出高價的作品,也常是名家製壺與名家字畫相結合的精品。 自民國五十年來,紫砂工業蓬勃發展,在恁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顧景舟、蔣蓉等七大紫砂壺名家帶領下,紫砂壺的產品色澤和裝飾手法有重大突破,開啟了紫砂工藝的黃金時代。近年來更注入了上海、北京等藝術學院的新血,融合傳統與現代創作,1983年代出現的「工藝師壺」,開始在台上市,深受港台藏家喜愛。 ●顧景舟作品 掀兩岸三地收藏熱 紫砂壺的收藏熱潮在大陸持續沸騰,販售紫砂壺的網路商城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卻真假難辨,徐秀棠的《中國紫砂》也提到現今古壺市場混亂,有舊有新仿,如能辨識真假,亦能在垃圾裡撿到寶。陳國恩認為,紫砂壺不像瓷器有年款記載,明清兩朝的壺存世量亦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館亦不多見,自然市場上的紫砂壺仿造者眾。陳國恩說,在過去幾年紫砂壺價格的漲幅已經超過了十倍,如已故大師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在市場的拍賣價高居不下,為兩岸三地藏家所爭相收藏。 紫砂壺的市場認可度與日俱增,藏家對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上一代工藝大師逐漸老去,優質紫砂壺的數量正在減少,市場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紫砂壺的價格也如春後炎夏的氣溫般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