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在地記憶徵件〈落木.無邊〉奪百萬首獎 盼莫忘二二八、白色恐怖歷史

客委會主辦「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活動,最終經過評選,由趙尉翔(右)與彭雅倫(左)共同創作的「落木.無邊」摘下百萬首獎,期待藉此喚醒在地居民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並開啟對話。(江昭倫 攝)
客委會主辦「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活動,最終經過評選,由趙尉翔(右)與彭雅倫(左)共同創作的「落木.無邊」摘下百萬首獎,期待藉此喚醒在地居民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並開啟對話。(江昭倫 攝)


為推動客庄集體記憶的重新發掘與再現,客委會首度主辦「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活動,希望除了紀念碑、實體設計外,也能一併思考紀念的儀式與適合的場所,這也是台灣公部門極罕見將空間的思考概念,放入紀念重要歷史事件的徵件活動。最終經過評選,由趙尉翔與彭雅倫共同創作的「落木.無邊」摘下百萬首獎,期待藉此喚醒在地居民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並開啟對話。

客委會今年舉辦《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以乙未保台戰爭、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八二三炮戰等五大歷史事件為題,希望公開徵選公共空間藝術美學構想與實體概念作品,讓客庄歷史記憶與公共議題,獲得更多重視認同與理性討論,為後續客委會推動「客庄歷史記憶」政策,提供客庄鄉鎮紀念環境營造的參考典範。

經過初選與評選,由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趙尉翔、英國視覺傳達設計及時尚策展碩士彭雅倫共同創作的「落木.無邊」奪下百萬首獎,該作品以白色恐怖時期的「竹東水泥廠」案為背景,選用原木作為材質,沒有用明顯具像的紀念碑或是建築體,而是採取相對低調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吸引人進入的空間,藉此引導民眾反思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記憶。彭雅倫:『(原音)希望用一個建築的缺席,就是建築的不在,不用蓋一個很巨大紀念碑,而是選擇跟當地記憶有連結的一個最原始、素樸的材質,很低調訴說應該被記憶的故事,也可以融入地方小鎮的場景之中。希望不管是誰、年輕人,可以吸引他們來到我們場所,來這邊聚會、辦工作坊,不是說一定要很傷心,要先吸引他們來,再來講這個故事。』

擔任評審初選委員之一的知名建築師黃聲遠受訪表示,過去在表達情緒、記憶或信仰等,通常都是用文字,或是舞蹈、表演藝術等形式,很少提及「空間」,很高興這次客委會的徵件活動,首度有「空間」的參與,非常有意義。黃聲遠:『(原音)空間作為一個思考的媒體,其實可以把很多情緒,或是還沒有整理,就算還沒有釐清的事情,都還可暫時凍結,它永遠不會被忘記,就像這次題目「我們都要記得」,先把它記住,不要忘記,先存放在心靈深處, 任何有機會出現的時候,就可以互相加乘,再發生作用。』

「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活動順利圓滿結束之後,客委會也特別將優秀作品集結成書出版,並在12日舉辦得獎者專題沙龍講座,透過得獎者分享設計理念,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共同探討紀念歷史事件及設計作品所蘊含的精神與價值,也希望藉由作品的出版與公開講座,讓客庄在地精神更融入日常生活,展現客庄在地記憶故事的魅力與影響力。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一群人一起走長路!「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今正式啟動
5國片隨金馬赴坎城 展現台灣文化穿透力
李喬全集今發表 總統:引領讀者從土地角度思考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