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賴清德就職演講用ROC對上PRC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賴清德宣示他將如何帶領台灣走向未來四年的演講當中,內容雖然大多是以台灣的內政為主,但是在兩岸的關係上,賴清德表達了明確的態度。

被台灣獨派人士視為「掌門嫡傳弟子」,賴清德如今終於登上總統大位,就職演講卻以《中華民國憲法》來證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且呼籲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也就是說,賴清德認為,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雙方就沒有對話的基礎;如此來看,賴清德的態度是強硬的,他釋放的信號是如果中國要談判,就得「對等」地和民進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來談,而不是希望與某個政黨來往接觸達到政治目的。

賴清德在演講中不用「對岸」而是用「中國」稱呼北京政府,代表了賴清德要強調「互不隸屬」,所以搬出《中華民國憲法》說,沒有主權就沒有國家,「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這就是告訴北京政府:「你無權代表台灣,因為你不是中華民國國民!」

在演講中,賴清德也再三提到假訊息、文攻武嚇等等來自中國的各種威脅和滲透,同時也提醒台灣民眾,「國人應該了解: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

不過賴清德也點出了中國可以表示善意的方式。他在演講中說:「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進行合作,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但是在中國的立場上來看,很難會認為這是台灣新就任、連續第三屆的民進黨政府遞出了橄欖枝。

賴清德的演講當中,還有其他部分絕對會觸動北京政府的敏感神經,例如,「如今,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持續衝擊全世界,中國的軍事行動以及灰色脅迫,也被視為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我們將持續與民主國家,形成民主共同體,彼此交流各領域的發展經驗,一起對抗假訊息,強化民主韌性,因應各項挑戰,讓台灣成為民主世界的MVP」。前者擺明指責中國的作為對世界和平穩定造成不利的影響,後者則表明台灣將加強和民主國家的往來、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

隨後有幾段話,則是用來佐證自己所言不假。賴清德說,「國際間已經有高度共識,認為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全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為了因應當前複雜的國際情勢,世界各國已經展開積極的合作,來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我們感謝世界各國對台灣的重視和支持,我們也要向世界宣告:民主自由,是台灣不可退讓的堅持」。

他也明說:「由於兩岸的未來,對世界的局勢有決定性的影響,承接民主化台灣的我們,將是和平的舵手,新政府將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這意味著賴清德未來在兩岸的方面,將保持蔡英文的「四個堅持」路線;但是,包含兩岸互不隸屬等等的「四個堅持」,可以說本來就散佈在講稿的各個段落,因此這段話可以說是再次強調了賴清德的立場。

而賴清德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一起和台灣承擔全球的責任,致力於維持台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確保全球免於戰爭的恐懼」,這段話可以說是向世界表達台灣不是台海與區域和平的「麻煩製造者」,危及台海和平、影響區域穩定的其實「另有其人」。

賴清德也對台灣的定位表達了他的看法,就是「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都一樣響亮」。這句話代表著台灣民眾可以接受的底線,雖然未必拘泥名稱,但是「中國台灣」、「中華台北」絕非選項之一。

中國國台辦隨後的聲明,形容賴清德的講話是「以武謀獨」、稱賴清德是不折不扣的「台獨工作者」。不過話說回來,也許國台辦的反應本來就在新一任台灣政府的預料之內,賴清德並不在意;何況北京政府認定「台獨」的標準非常寬鬆,只要不是服從北京的「一個中國」,就算是中華民國派的台灣人也會被視為「台獨」,何況是賴清德?

總的來看,賴清德未來應該是在兩岸上維持蔡英文過去8年來的路線,重點會加強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如此看來,或許台海情勢會緊張,但是在本來就彼此都不能接受對方、彼此也都不在乎的情況下,賴清德的就職演講也許本來就不是說給中國聽的,自然也沒指望兩岸關係會有什麼「春暖花開」的突破了。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詹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