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路線砍半雪崩式倒閉!偏鄉交通「行的正義」只能靠無人車?

對許多產業來說,沒有人潮就沒有錢潮,就連強調「服務」的大眾運輸亦同,一旦收支失衡,即便政府大力補助,仍難以續命。受限於新冠肺炎疫情、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地方、偏鄉的客運業者「倒」聲四起,新竹、福和、日統等業者紛紛苦喊撐不下去,決定退場;然而,一旦這些客運停駛,各地交通勢必陷入窘境,人們「行」的權益受損,正考驗著政府的思維與危機處理。

客運路線砍半,業者營運紛喊「卡」

根據交通部去年底的統計,一般公路客運從民國100年的43家,減少到僅剩29家,路線更從855條砍半至433條,並持續減少中。而交通部也統計去年截至9月底,國道客運載客量僅308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1665萬餘人次;一般客運剩1775萬餘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36萬餘人次,客運業者不諱言「開一班虧一班」。

營運超過百年的新竹客運,今年5月間宣布不堪虧損,擬今年9月12日營運許可證到期後結束營運。

竹客擁有34條橫跨桃竹苗的客運路線,影響通勤的學生、上班族和固定至醫院診療的長者,以及部分偏鄉民眾。新竹市監理站已展開輔導,包括路線優化、補貼調整、開放其他有意願經營的業者申請。

福和客運去年也發出公告,公司因疫情及大環境經營不易等因素,造成營運困難,8月起停駛。福和客運當時僅剩基隆至新店的1551線,因行經國道一號,沿途停靠台北市內湖、信義等地,是許多通勤族依靠的路線之一,幸好國光客運接續營運,保障民眾的搭乘權益。

福和客運停駛,wikimedia commons by Jeffhuang0627。
福和客運停駛,wikimedia commons by Jeffhuang0627。

客運減班因應虧損,「台灣好行」也遭殃

這波「停駛潮」中,國道客運業者也難以倖免。

日統客運去年就傳出今年要停駛斗六、四湖、北港、民雄往返台北的4條國道路線;而去年傳出因財務危機停運的阿羅哈客運,雖中間一度死灰復燃,仍不敵現況,交通部今年初核准停業,一年後如果沒有申請復駛,就會直接歇業。

部分尚未宣布停駛的公路客運也只能稱得上苟延殘喘,彰化客運曾有從彰化發車到溪頭的4個班次「9路」公車,總共才61人搭乘,由於疫情期間,許多學校改採線上教學,載客量再減,因此,彰客決定針對公路客運部分路線,按假日班次減班或停駛,市區客運則在研議中。

值得關注的是,停駛路線中居然包含「台灣好行」溪頭線。業界表示,溪頭線是為數不多的賺錢路線,當初搶破頭也不見得搭得到,沒想到也會減班,而交通部未來因應疫情要推出特色國旅團,不知道做不做得下去?

南投溪頭妖怪村,取自台灣好行官網。
南投溪頭妖怪村,取自台灣好行官網。

偏鄉交通有解?「幸福巴士」各地開枝散葉

偏鄉交通可能陷入窘境,政府則陸續推出專屬的搭載服務,像是台中市的「梨山幸福巴士」上路後成為台中最高海拔的路網,市府交通局統計,從今年1月到5月,總載客人數達3125人次,載客數成長12倍,年輕人還能返鄉就業擔任駕駛。

雲林縣政府與交通部等相關單位積極協調推動,日前新闢「水林蘇秦海埔至北港」的幸福巴士路線,每天提供往返共3個固定班次及3個預約班次服務,滿足地方民眾就醫、就學、觀光與生活需求。

取自Unsplash。 攝影者Annie Spratt。(示意圖)
取自Unsplash。 攝影者Annie Spratt。(示意圖)


台灣東部的交通路網相較西部,較為匱乏。

花蓮縣境狹長,許多長輩出門看醫生舟車勞頓,甚至長達2小時,花蓮門諾醫院3年前推出「安心醫療住宿」計畫,免費提供偏鄉弱勢癌友治療期間的住宿空間,統計至今年7月,已協助超過15位患者;台東縣則有12個鄉鎮推動幸福巴士,滿足部落鄉親就醫、求學、洽公及採買等基本民生需求。

交通部去年也著手研議《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鬆綁幸福巴士等經營偏遠地區的「市區客運業」,可隨車運送當地所需物品,初步以內政部公告的68個偏鄉為主,客運業者則盼開放「客貨混載」,跨業攜手合作,增加兩種產業的運輸彈性。

取自Unspalsh,攝影者 Jonathan Borba。(示意圖)
取自Unspalsh,攝影者 Jonathan Borba。(示意圖)

落實「行的正義」,日本致力緩解偏鄉交通壓力

落實偏鄉交通正義,台灣或可參照日本的做法,交通部著手計畫的「客貨混載」,就是日本雅瑪多運輸公司(黑貓宅急便)與經營宮崎縣大眾運輸的宮崎交通公司合作,2015年10月由宮崎縣西米良村開始試行的服務,拆掉公車中段的座椅並隔出貨物區,載人也載貨,還可盡量彌補客運和宅配的虧損。

客貨混載營運路線在2016年6月更增加由宮崎縣北部山區的高千穗町到延岡市,以及諸塚村到日向市等2條路線,總長度達到150公里。

另一方面,日本軟體銀行(Soft Bank)也在2016年成立SB驅動公司(SB Drive),期盼透過無人駕駛技術,讓車輛不停在同樣的路線運轉,乘客隨時上車,車內持續提醒下車地點,遇到阻礙會自動停車,遠端監測人員可監控路況並適時調整車況,預計10年內上路。

取自YouTube:BOLDLY頻道。
取自YouTube:BOLDLY頻道。

若你曾見過偏鄉地區的長者等待公車長達1小時的畫面,未來在台灣可能更常發生,因為接二連三的「交通斷鏈」,使得大眾運輸工具不再「大眾化」,人們「行的權益」日漸受損。經濟狀況、營運現況與大環境的各方拉扯,已成了政府苦惱的難題,多一分感同身受,才可能落實「行的正義」。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最美巴士北花線超少人搭!蘇花改開通一年多,業者:錢丟太平洋
火車站商圈為何開始沒落?老店拚輸宅經濟,交通反成最大致命傷
政府十年砸2700億改善交通,為何東部人返鄉還是好遠、好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