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借錢該不該幫忙?秦嗣林:「給」與「受」,永遠都難以平衡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市面上有很多所謂「教戰守則」、「心法」類的書籍,內容投資理財到人際感情關係,內容包羅萬象、無奇不有,但卻很少提到該如何處理「家庭上的金錢課題」,不幫就是自私、不孝嗎?就像秦嗣林說的:「給」與「受」,永遠都難以平衡。

文 / Money 錢

談到錢 該理性還是感性?

客戶劉董事長是位退休的企業家,平常會帶夫人到我們流當品部門購買飾品。有一天,劉董專程來找我,寒暄後,他拿出 1 支精美的限量名錶,問我:「這隻錶能當多少錢?」我愣了一下,對他說:「150 萬元」。劉董下個提問讓我更為吃驚,他說:「你覺得,我當多少錢比較好?」

因為我完全不了解他的意圖,所以小心翼翼地說:「我不知道您需要多少錢?」劉董突然長嘆一聲說:「我想用這支手錶借錢,越多越好,可是我心裡希望盡量典當少一點。」 我聽了以後沉吟半晌,說:「需要用錢,越多越好,幾乎是所有客戶的心聲,但您卻想典當少一點,其中的緣故,願聞其詳?」

劉董說:「我的弟弟最近身患重病,剛手術完,準備出院,他的家境並不好,子女能力又有限,我昨天去看他,雖然他沒有向我借錢,但我從他的眼裡看得出殷切之情。我太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要幫你弟弟,千萬要量力而為。』為此,我失眠了。依我弟弟的病情,恐怕還需要一筆蠻大的費用,我到底該拿出 10 萬、 20 萬元敷衍一下,還是給他一筆充裕的款項,讓他放心治病?」

點我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 line@

感情沒辦法用金錢衡量,但有時仍要做出痛苦的抉擇

最後,我們商量過後,用這支名錶質借 100 萬元。為什麼呢?劉董是當事人,被理性與感性拉扯,可說六神無主,而我是外人,不論理性與感性層面都能比較客觀分析。因為劉董的兄弟姊妹不止 2 人,加上他的弟弟也有家人,如果這個責任完全由他扛,對他的夫人而言一定沒辦法接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劉董只是拿 20 萬~30 萬元,把事情敷衍過去,若干年後,當他的弟弟不在了,劉董幡然回想今天的決定,必會深深懊悔,這就是感性的一面。我建議,劉董出借 100 萬元給弟弟,在太座能接受的最大極限內展現理性面,也能在感性面獲得永遠的踏實。感情沒辦法用金錢衡量,但有時仍要做出痛苦的抉擇。

好書立即購買:秦嗣林《人生流當品:重新改造,你可以是超值典藏品》

理性是要讓我們記得自己多麼渺小、脆弱、想活下去;感性讓我們知道,要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快樂。感性與理性的交替,就是人生價值的累積,錢往往就是天秤兩邊的籌碼,「給」與「受」,永遠都難以平衡。

本文精彩內容來自 2021 年 12 月號《 Money 錢》,更多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3 年 2 月號《 Money 錢》

(圖:秦嗣林臉書, / 責任編輯:Xuan;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