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四兒|馬大元夫妻:再忙都要共創家庭時光,儲存愛的存摺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馬大元,每兩週就在YouTube上不藏私分享憂鬱、焦慮、同理、青少年教養等議題,頻道目前已經有將近七萬訂閱,希望讓更多人關心自己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馬大元脫下醫師袍,下了班也是四個兒子的爸爸,老大已經國九,親子天下團隊採訪時正值會考前三週,只見四個孩子在後院輕鬆投接棒球,有別於一般考生家庭的肅殺氣氛,馬大元妻子林姿吟也是兒童職能治療師,她開朗的說:「孩子們每週有固定運動的時間,面對大考還是維持日常。」打開馬大元的後車廂,有蛇板、棒球用具、籃球等,滿滿的運動用品,他說:「我工作很忙,孩子想運動、打球,只要有空我隨時奉陪。」

原本預期除老么外,另外三個兒子都在青春期階段的馬家,肯定要承受龍捲風等級的青春期狂飆,沒想到四個兒子跟爸媽有說有笑,採訪時會跳出來補充自己的看法,足見親子感情的緊密,不禁令人好奇,馬大元夫婦平常如何跟孩子相處?

夫妻從離婚邊緣自我覺醒

強力的家庭連結一點也不容易,是經過自我覺察和學習所編織成的網。

馬大元和林姿吟在醫院相識相戀,最後決定攜手組織家庭,沒想到婚後林姿吟才發現丈夫「在外彬彬有禮,回家漠不關心」。最讓林姿吟印象深刻的一次衝突,發生在她生第一胎已經落紅、即將臨盆的時刻,她已經很不舒服,馬大元在家想看電視,卻發現放遙控器的抽屜很亂,立刻要林姿吟整理好。「我是一邊哭,一邊收欸!」林姿吟回憶,但馬大元解釋當時的想法,「既然已經說好收拾是她的工作,就應該做好啊!才落紅也不是馬上要生⋯⋯」

讓另一半大爆炸的邏輯,原來跟馬大元天生特質有關。雖然是精神科醫師,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上的特異,直到婚後林姿吟對他說:「你不知道自己是亞斯嗎?」馬大元才回頭去核對,發現不管是成長經歷、社交和與人互動的狀況,自己真的都符合亞斯特質。

問起林姿吟如何「適應」老公的特質,她俏皮聳聳肩說:「我有過動的特質,沒辦法氣很久。」雖說如此,兩人仍花了好幾年磨合。「當時超想離婚的,還把手機裡先生的來電顯示設為『放棄』!」但自問想不想要繼續這段婚姻?還要,那就做出改變。林姿吟知道先生愛面子,當衝突時如果先生又說出傷人的話,「我就撒嬌,帶點開玩笑的哭腔跟他說『啊你這麼兇我很難過』之類,只要他笑,我就知道鬆開了。」林姿吟態度的轉變讓馬大元開始把精神科專業放在身上自省,「我曾問姿吟退休後想做什麼,她說『你喜歡水上活動,以後就找離海近一點的地方住』,她的未來裡有我,這件事讓我非常感動,」下次情緒又來時,馬大元會先想起老婆的好,緩和後再跟她溝通。

有了這層自覺,馬大元發揮亞斯徹底研究的精神,卯足勁去學習同理、感受情緒,「打開心胸讓感受進來,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全盤去接受,」馬大元以自身為例,就算與先天特質有關,但只要願意,就能透過學習和練習接納情緒。

接納孩子的亞斯和過動

隨著兩人願意坦承感受,他們大吵的頻率下降了,卻也發現孩子們的特質愈來愈明顯。「亞斯和過動都是高度遺傳,所以我們很快就發現老大像媽媽,老二和老四像爸爸,老三也有情緒起伏較大的特質,」馬大元說,然而他們對孩子展現的特質仍平常心對待。當孩子間有衝突,情緒爆炸時怎麼辦?林姿吟說:「孩子不是像我就像先生啊!接住他們就是了。」她分享自己特別專注在情緒接納、溫和堅定的教養原則,馬大元則著力在共同的家庭活動上,夫妻倆雖然對孩子教養的策略不同,但都有同一個原則:「專心陪伴與傾聽,只問過程,不論成敗。」

像是每天都上演的手足吵架,馬大元會「冷處理」,他信任孩子有能力處理衝突。林姿吟則是積極處理型,每當孩子來告狀,如果孩子有情緒,林姿吟允許他們在自己房間畫畫、聽音樂,等準備好了再來談,接著坐下來好好聽兩個孩子說「我覺得」。「我不會逼他們要握手和好,但我會抱抱孩子跟他說『你能講出自己對弟弟說難聽話是不對的事情,媽媽很為你驕傲』,我希望處理教養衝突要有一個正向的結尾,我也常常跟小孩道歉,讓他們從中學習如何表達情緒、調節衝突。」相同的地方是,夫妻倆不會去仲裁手足的對錯,馬大元認為:「如果爸媽當法官去判是非,手足衝突一定會更嚴重。」

同樣的,四個孩子的學業表現不一,但他和太太從來不以成績高低論斷個人,只在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使四個兒子有各自不同的難題要面對,孩子們因為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更有韌性接受挑戰。大兒子就在採訪中分享,雖然注意力較難集中,但在摸索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能看見自己善於隨機應變的優點。

運動、手遊都全家人一起

共創家庭時光是馬大元夫婦最在意的事,最經典的事蹟是大兒子小學時練跆拳道,夫妻倆跟著學,馬大元甚至還練到黑帶。「很多父母都說沒時間,但就是看你怎麼安排優先順序,」他說。馬大元週末晚上十點下班,回到家只要兒子們想玩,會跟他們到不打擾鄰居的球場一起運動,有時甚至凌晨一點才回家休息。直到現在,每週日下午的全家運動時間,是每個人都不輕易缺席的重要行程。

就連青少年最愛的手機遊戲也是夫妻倆一起加入孩子的戰隊,林姿吟說,全家會擠在小小的更衣室裡連線對戰,「老二很在乎輸贏,會因為怕輸而放棄投入某件事的樂趣,但跟我們同公會(手遊中屬於同一組織)打,輸了不影響排名,他玩得很愉快,也從中學習調適『輸了』的心情,幫助他面對生活中其他不會贏的時刻,這就是心理韌性的基礎。」

孩子一直都這麼配合嗎?林姿吟大笑著說:「怎麼可能!」從學齡前在外面接納暴哭躺地幼兒的情緒,到陪伴吵架時把晚餐掃到地上的青春期少男,林姿吟認為青春期絕對會有激烈衝突,所以孩子小時候就要儲存「愛的存摺」,「青春期孩子看什麼都不順眼,一直把爸媽的分數往下扣,過去累積的親子時光就是存款,」她說。馬大元也同意,認為孩子能有韌性,跌倒後願意再爬起來,重點在於「讓孩子感覺到愛,就有韌性從愛中站起來。」

從夫妻差點離婚,如今全家人感情緊密,馬大元夫婦證明了,只要願意自我覺察、學習改變,

愛孩子永遠不嫌晚,孩子會從愛中長出韌性。

運動是馬大元夫妻和孩子間的共同語言,連結親子情感。(圖片提供|林姿吟)
運動是馬大元夫妻和孩子間的共同語言,連結親子情感。(圖片提供|林姿吟)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劉軒的自癒路:重新尋找生活中的亮點 逐步走出憂鬱低谷
完整專題報導|12位情緒教練陪親子鍛鍊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