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失智老人要如何相處?醫列「3種NG行為」:大喊、講太多都錯

失智症是一個需要照顧者更多理解,尋求外界支援的認知疾病,只要學會正確的應對方式,也能讓病情舒緩。日本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生吉田勝明於《失智症的對話方式》一書中,介紹不同類型的失智症,並詳細解說食、衣、住、行情境應對重點,如何正確引導讓照護過程更加順利。以下為原書摘文:




「提到說話方式的話,每天照顧著患者的我知道一個好方法哦!」每天照護失智症患者的人會這麼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在醫院看到的失智症患者和其家屬,會因為家屬「為了你好而有的舉動」,導致患者的症狀更加惡化的傾向。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介紹這些「很常做卻造成反效果」的說話方式。



為了讓人聽見所以大聲呼喊、說話

年長者由於衰老,很多人的聽覺慢慢變得遲鈍。請盡量不要因為覺得「我家的奶奶重聽。」所以就對著奶奶的背影用高亢的聲音喊著「奶奶」。

不只有失智症患者,其實就連一般的年長者都不太能適應高亢的聲音。高亢的聲音通常會讓人感到不適,也不絕於耳。在我見過的病例中,有過去就很喜歡孩子,在罹患失智症後卻會對孩童的聲音怒罵「吵死了!」的患者。

一般來說,低沉的聲音給人恐怖的印象,也常被認為很難親近。再加上人往往覺得太低的聲音會難以傳達給對方,所以會刻意提高音調對患者說話。這些被認為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會有的顧慮,但對於罹患失智症的長者來說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聲調較為高亢的女性,請試著將音調降低一階看看。



希望患者可以接受,所以把話講得冗長

失智症的患者比較無法招架長篇大論的言論。舉例來說,若是跟患者說「由於新冠肺炎防疫的政策,到了醫院之後,要先在門口噴酒精消毒哦。」這類的說法。

在這一句話裡,包含了「新冠肺炎防疫政策」、「到醫院」、「門口」、「消毒」等等複數的關鍵字。即便一次性地聽見了很多資訊,失智症患者卻無法在當下就理解其意。

正確的做法是引導患者到入口處的消毒區域,並告知患者「我們要消毒一下哦!」才對。如果患者從一開始就沒有理解意思的話,那麼也無法將資訊與之後的對話或行動做連結。持續這樣下去,就會對彼此的談話感到厭煩,對話便會被中止,失智症就會在沒有受到刺激的腦裡持續推進病程。



因為尊重對方,才問對方已經有答案的問題

家人這麼問著住在失智症療養中心的奶奶:「天氣漸漸變冷了耶,要不要帶一些穿了比較暖的外套過去?要穿哪一件?」 雖然這是充滿家人綿密的愛的一句話,但要失智症患者想起「家裡有的外套」,並提出指示是很困難的。

這種情況下較適當的問法是「天氣漸漸變冷了耶,要不要我帶你最喜歡的那一件外套過去?」
如果是以這種方式詢問的話,就只需要以是或否來回答「要帶外套過去」或是「不要帶外套過去」。

「難得帶東西過去,就讓她自己選選看吧。「讓她穿自己喜歡的外套心情可能會比較好。」等等。尊重失智症患者,試圖想要營造舒適氛圍的這份心意眞的是非了不起!但是比起問失智症患者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問一些能夠回答的問題,讓患者的心情感到比較快樂,才能進行更流暢的對話。

失智症患者也不會有「怎麼辦?我應該回答什麼?」如果是以這種方的顧慮。如果是困惑→無法進行對話→停止給腦部進行刺激,這樣的流程是無法延緩失智症病程的。

在和失智症患者說話時,「以對方可以回覆的方式說話」如果是以這種方式一大重點。能夠愉快地進行對話這件事情十分重要。若患者是失智症初期,還能明確地回話的話,就算是問開頭那樣的問題也無所謂。請務必謹記要配合患者本人的狀態調整說話內容。

作為預備工作,須好好理解「我們家的奶奶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中期的患者,正在為失語症所苦。」等關於失智症的知識和失智症患者實際症狀的特徵等。

(本文摘自/失智症的對話方式:最強對話方法,從了解「情緒波動」後再好好說話/和平國際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
家中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家屬必知「1表」評估:這5點差很多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家有失智老人要如何相處?醫列「3種NG行為」:大喊、講太多都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