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瘋搶私立高中名額的反思:「貴族學校」的成績很漂亮,但什麼才叫做教育?

文:黃凱祥(學生)

筆者近期關注到一則報導指出,許多私立中學的競爭程度在現今少子化的情況之下仍相當的激烈,以今年來看北市私立東山國中,有超過2000人爭搶500多個名額,錄取率只有兩成左右,而延平中學的錄取率也落在一成多。

貴族中學令許多家長寧可花大把的鈔票也要把自己的小孩送去,這背後的原因無非是為了希望孩子有「更良好的教育環境」,畢竟這些被視為「貴族學校」的私立高中,相較於其他公立學校有著自己更彈性的教學方式,可以安排更為密集的課程以及更多的考試,而最重要的榜單也會顯得非常的亮眼。

許多時候我們把這樣的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反正如今的社會那麼自由,家長願意花這些錢把小孩送到貴族學校就讀,理論以及直觀上我們難以提出反對的理由,不過筆者總覺得好像有哪裡怪怪的,想試著從教育本質的流逝、階級的對立,試圖釐清這些怪怪的情緒,分析如今貴族中學的興盛,將對於我們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教育本質的流逝

首先可以先問問我們對於「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或許我們能夠很做作的回答,教育是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好更成熟更具包容心的人,但如果仔細看看現在實務上的情況,我們的教育卻是在一張張的考卷以及不斷的考試中度過。

如今教育體制不斷地在對我們傳達的訊息是,考好成績上好的高中與大學是首要的任務,其他的事物與價值被當作附屬品一般而顯得廉價無比。

道德?同理心?這些東西坦白說根本不重要,當然沒有人會那麼直白的說出口。

看看貴族學校的管理方式所帶來的「漂亮成果」,讓多少家長為之瘋狂。什麼是教育?而教育想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些什麼?在一切的功利之下無法有任何其他的思辨。

不可否認的是,教育時常被視為是反轉社會階級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營造良好教育環境是絕對必要的,筆者也不否認,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良好教育環境的定義是什麼?

筆者認為教育其中一個——也幾近最重要的——本質,是使得我們能夠培養出包容心,而從這點出發我們會變得更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以及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事情,也因為我們試圖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事情,會更能發現自身不足的地方從而變得更為謙遜,也因為謙遜的心我們會擁有更深刻的智慧與洞見。

但當貴族中學把一群社經背景好的學生聚集在一塊,在那裡的學生接觸到的同學,想必多是與自己一樣擁有高社經背景的同學。

或許有人會問,身處於高階級幹嘛要去聽低階級的想法?確實高階級家庭因其背景的關係,更高機率的使得身處於這個家庭的孩子擁有較為成熟的教育,而低階級家庭可能相較不是那麼成熟。

但這卻不代表高階級家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那麼值得追尋,而低階級家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值得忽視。更嚴重的是,這樣的教育會使得學生有更大的機率,無法理解他人因為家庭的背景而產生的不同想法,也會更大的機率使得他們產生絕對菁英式的想法。

舉例來說,對於高階級家庭來說或許金錢的出入並不是那麼值得關注,但低階級的家庭卻需要因為每個銅板的進出而顯得極為在意,而當貴族中學劃開了兩者交流的可能性,將可能使得這些學生無法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想法。

許多時候,我們當然不必看到別人的家庭比較糟糕,而刻意的把自己活得跟他們一樣糟糕,但當我們看到他人的處境時所產生的同理心以及知足心,卻是伴隨著我們一生且難以輕易忘記的智慧。

有人會問,到了大學又或者出社會以後,小孩不就能夠接觸到不同階層的孩子了嗎?

確實,但因為國高中時期是人們形塑自我意識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在自身能控制思辨下最能夠翻轉思維以及深化思維的時刻,這個階段的學生需要不斷的與他人溝通與他人學習。

或許有人會說在課本上就可以看到,課本會寫各種人所面臨到的困境有多麼困苦,然而這樣的理解往往是淺層的,只單單流於形式上的理解,最後往往會隨著考卷的回收而逝去。

到這裡或許我們可以更直接的說,你會希望你的小孩都跟有錢人家的小孩來往嗎?

這種那麼直接的問答,筆者認為大部分的家長會覺得有所不妥,但就讀貴族中學,本質上卻可能只是換個形式的回答。

良好的教育環境,筆者認為是能夠與來自不同階級環境同學有所交流,當然現實上筆者也知道有一些學校是被視為不怎麼讀書的學校,但只要求學氛圍不錯,相對於貴族學校而言筆者認為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但這個所謂的「良好教育環境」是否已被扭曲?而當學生被封閉於貴族學院之中,又可能對往後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階級的對立

不可否認,在資本主義當道的世代中會出現不同的階級,這是必然也難以消滅又或者不需要消滅的存在。

剛剛我們論述過,教育是我們認識不同階級的一個重要管道,當這些學生跳過了接觸不同階級的機會,他們對於不同階級的認識就可能顯得不足夠。

川普席捲美國的政壇就是一個在經典不過的例子。

許多共和黨的支持者學歷偏低,而對於學歷較高的民主黨支持者,雙方都認為彼此是奇怪的存在,共和黨支持者覺得民主黨支持者就只是坐在辦公室喝咖啡的人,而民主黨的支持者則認為共和黨的支持者就是一群不努力的人,雙方在思想上產生巨大的歧異進而形成社會的衝突與對立。

筆者認為這樣的衝突,一方面表現在金錢與勞力時間分配的不均,但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兩方對於彼此的不諒解以及不尊重。

台灣因為大學的升學率相較於美國來的高上許多,所以這樣的問題來得不是這麼的廣泛(當然還是有學歷高低的論戰)。

不過我們都可以一再發現,當兩個族群缺乏溝通與理解時會導致的除了社會風氣衰敗,在極端的情況下更將演變成階級的對立,最後形成政治上的兩極對立。

而如今,川普在2024選舉又將捲土重來,不論最後是拜登當選還是川普當選,我們都可以發現這股風潮在四年後的今天依舊具有很大的的影響力,背後的因素之一在於階級的對立仍舊持續且廣泛的存在。

而貴族中學卻在本質上,讓這樣的事件在未來埋下一顆可能發芽的種子。

筆者認為,所謂的「菁英」不應該是活在菁英世界中的菁英,所謂的菁英應當是具有包容心能夠對於不同族群有著充分關懷心的人,才是所謂的菁英。

在如今教育體制不變的情況下,筆者充分能夠理解家長想將自己的小孩送到良好教育環境的原因,也相信這樣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不論就教育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筆者認為我們都有理由質疑貴族學校成立的正當性,以及為這所謂「良好的教育環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延伸閱讀
如何活用「假說力」開拓AI時代的新機遇?有遠見的你需要這五個實用秘訣
【2024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家庭簡史》:節育政策下的視覺化風格——中產家庭與中國政治的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