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風(外一篇)/梁征

梁征

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無論你在哪里,只要想到家,就會感到溫馨和溫暖。可以這麼說,家是家風的發源地,家風,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通過對家的經營和教育薰陶培養形成的自己獨特的習性和風貌,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家風通過言談存在於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家風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有力的教導。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

晏子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為什麼同樣的種子卻有著不同的味道,原因是環境變了,土壤不一樣了,因而結出不同的味道,孕育出不同的品格。良好的家風正如淮南的沃土,使得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在家風潛移默化的薰陶之下,明理懂事,成為一個有良好道德修為的人。

清代“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的祖父制定了“家訓八寶——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並代代相傳。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了他“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的智慧。曾國藩用他深厚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

古人十分重視家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治國”和“平天下”的根基。自我修養需要良好家風的薰陶。這種薰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開始。葉聖陶說:“身教最為重,行知不可分。”家庭教育是影響人一生的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現身說法,時刻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潛移默化地培育孩子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維。

家風猶如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然而我們卻沒有離開過它,很多人可能沒讀過《論語》《孟子》,卻在家庭或者家族文化的浸潤下,知道做人要仁義禮智信,為人要忠孝廉恥勇。其實,這些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家規家訓。

家風是壇酒,珍藏得越久越醇香濃厚;家風是本書,每一次的開啟都能洗滌靈魂。家風是一種家庭或家族文化,好的家風對家庭有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才能確保家庭和睦,行穩致遠。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是一個家庭的文化,惠澤每一個家庭成員走好人生每一步。

◆懷 舊
最近一段時間,我常會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迷茫在心頭縈繞,揮之不去……常常會被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懷舊情緒所包圍,那舊時的一情一景,如影相隨,環繞於身心。我真的不知道是天氣影響了自己的情緒,或是情緒讓自己變得懷舊起來。

很懷念那滄桑的小鎮。老街上,高高起脊的老屋,木格的花窗,開起來吱呀直響的木門,青青的石板路,涓涓細流,還有老屋後那片荷塘,雖小,但也盛開美麗的荷花,也會結出碩大的蓮蓬。遠處還有青翠的竹林,頂著細雨嬉戲林間,側耳靜聽那細雨輕打竹葉的沙沙聲,那悄悄鑽出地面的肥胖的筍子,會讓人驚喜不已。每當細雨飄渺的時節,我就邀上三五個小夥伴,撐著油布傘,光著小腳,你追我趕的在石板路上跑過,身後總會傳來老阿婆的喊聲:慢點跑啊,細崽子們,當心跑脫了褲兒,遭鬼打。回應阿婆的就只有一串串清脆的笑聲。

那綠浪翻滾的水稻田,金波蕩漾的油菜花,隨風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嗡嗡吟唱的小蜜蜂……飛個不停的蜻蜓,稻田裏的小蝌蚪,呱呱叫的青蛙,三兩只岸邊人家放養的大白鵝搖搖擺擺昂著頭下到河裏去。河邊的垂柳下,栓著條老木船,漏著點點日光的艙棚,舊斗笠舊蓑衣,竹篙魚叉,船幫上蹲著魚鷹,黑亮的羽毛,細細的脖頸,和它們的老主人一樣,幹乾瘦瘦的。

過了橋,入了鎮,就會看見那爬滿老屋的紫藤,那紅紅的夜來香與院子邊上鳳仙花竟相的開放。每當花兒盛的時節,鄰家的大姐,就把明礬和那鳳仙花瓣兒拌和在一起,搗爛,用扁豆的葉子,包了那花泥塗在手指上,把手指甲染的紅豔豔的,煞是好看。

很懷念那些似棉花樣的白雲,瓦藍瓦藍的天空,拖著長長尾巴的風箏。那時候的風箏,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去山上劈幾支細細的竹枝,剖開來,紮個四方的框子,糊上舊報紙,就可以放飛了,雖然簡陋,但可以飛得很高,我放風箏的時候,總會有些小夥伴在後面追趕……瘋鬧嬉戲中,太陽落山了,晚風送來母親們的呼喚聲,伴隨著嫋嫋升起的炊煙,夜來臨了。月亮爬上了山頂,搬一把小竹椅,坐在院子中,趴在外婆的膝頭上,聽她講那百聽不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清涼的夜風輕輕的拂弄著我,瓜田裏起伏的蛙鳴,時遠時近,點點的螢火不時在院子的角落裏閃過,這些兒時的“好玩意”不知被我逮過多少,裝在玻璃瓶子裏,跟小夥伴們比誰的多,誰的更亮,後來外婆說,那是一群打著小燈籠的仙子,抓不得的……

醉了,真的是醉了心醉了情。掬一捧懷舊的清淚,潤澤乾枯了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