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海恩現象:國安法下香港議員的「大義滅親」與家庭關係變遷

容海恩
容海恩單方面與家翁袁弓夷脫離關係,並指若知道袁的行蹤「必定毫無疑惑」向警方舉報。

最近一個多月,香港社會很關心一位女性公眾人物的家庭婚姻狀況,甚至不時傳出她離婚的假消息。

她並不是娛樂圈明星,而是「愛國者治港」下的兩屆立法會議員、現年42歲的建制派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

7月24日清晨,她和丈夫、政治學者袁彌昌仍在睡夢中,十多名警員突擊登門搜查,檢取寓所內的電腦和手機,並帶兩人到警署問話,歷時三小時。

這是因為她身在海外的家翁(岳父)、現年74歲的「香港議會」發起人袁弓夷,7月初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懸紅100萬港元通緝。

袁弓夷被指計劃發起公投推翻中央及港府,勾結海外反華政客組織,在不同場合要求外國制裁中國和香港等,涉嫌干犯國安法的「顛覆國家政權」和「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罪行。

對此,立場親北京的容海恩早於去年8月就曾登報宣告「脫離爺媳(翁媳)關係」,她指「作為流著偉大祖國之血的中國人,在國之大義的前提下」,因袁弓夷涉違《港區國安法》而作出該決定。

袁弓夷被懸紅通緝後,容海恩隨即在電台節目公開呼籲家翁「回港自首」,並說已提醒正在海外的丈夫袁彌昌在法律或錢銀方面要小心。而她被帶到警署問話後召開記者會,表示自己是清白,全力配合警方調查,若知悉家翁行蹤「必定毫無疑惑舉報」。

她多次強調,與家翁「道不同不相為謀」,撇清關係是為了「保護家人」。

「這種做法讓人相當疑惑,很戲劇化,以前也沒聽過香港人會這樣子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對BBC中文說。「這正正反映了國安法過度模糊、範圍過廣,觸法的原因不清楚,導致牽扯在內的人會用各種手法,來表達自己跟案件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容海恩作為建制派政治人物,也多了一層複雜性。「她可能是出於恐懼,也可能是出於計算,想用這麼絕的行為去表示對北京的忠誠度,作為一種政治籌碼。」

袁弓夷:生氣就中計

香港警方國安處懸紅通緝8名海外港人
香港警方國安處7月3日高調宣佈懸紅通緝8名海外港人,包括任建峰、袁弓夷、郭鳳儀、郭榮鏗、許智峯、蒙兆達、劉祖廸、羅冠聰。

容海恩的言論每次都引起香港輿論嘩然,甚至讓網絡音樂人「晴天林」的相關惡搞歌曲《大義地滅親》在YouTube衝破百萬點擊。歌詞諷刺「這個政治朋友為大局至上,犧牲屋企(家庭)妄想可得到讚賞,個個斷絕來往變作了污點,大義大國當前以後別來電」,又質疑她「若是斷六親又為何不離婚」。

日前網上流傳圖片稱容海恩「不排除離婚」並會爭取兩名女兒撫養權,她公開澄清是假消息,已報警處理,並強調夫妻關係沒受影響。

BBC中文記者多次以電話及短訊方式聯繫容海恩,查詢其家庭婚姻狀況及這些事件對她政治前途的影響,她表示沒有補充。她的丈夫袁彌昌亦婉拒受訪。

身在英國的袁弓夷則對本台表示諒解兒媳的行為,認為被迫表態是強權下的常態。「我同情所有被壓制的中國人,她要生存、要吃飯、要保護家人就只能表態。如果我因此而生氣,就中了中共的奸計,因為他們就是擅長讓人互相監管和告發,用人民斗人民。」

袁弓夷近期曾與袁彌昌在海外見面,袁父強調與子女聯繫是親情關係的平常事,不應被污名化,「中共搞到好像跟家人見面都有罪,其實就算我在坐牢,見家人也是正當合法的,更何況我是清白的。違反一國兩制、《中英聯合聲明》的是中共,有罪的是他不是我。」

被問到是否擔心身在香港的子女時,他說子女已是成年人,相信他們懂得保護自己。「我勸每一個子女離開香港,直至中國共產黨消失,但他們也有他們的信仰自由、政治自由、行動自由,我一直為香港爭取自由,當然也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婚姻是他(袁彌昌)選的,留在香港也是他選的。」

他又指,容海恩去年宣佈脫離關係後,他和兩名孫女也沒有太多聯絡,只是傳照片了解近況。被問到身為祖父是否感到可惜時,他稱這是「為了香港民主」的必要犧牲。「家庭重要還是整個香港重要?民主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連個人安全和利益都不敢冒險,那我們活該被中共壓制。」

國安六度針對家屬行動

袁彌昌離開灣仔警察總部
袁家至今共有6人被帶走問話,圖為7月24日袁彌昌離開灣仔警察總部,他沒有接受在場傳媒訪問。

除了容海恩和袁彌昌夫婦,袁弓夷的長女袁彌望也在美國返港後被帶走調查。此外,袁弓夷的第二任前妻Stephanie Downs丶四子袁彌滿及五女袁彌淑在相隔數天的另一次行動中受查。

港警也針對另外7名被懸紅通緝的流亡港人,帶走其在港家屬調查,包括「香港民主委員會」執行總監郭鳳儀的雙親、前立法會議員郭榮鏗的父母兄嫂4人、前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的兄嫂侄子3人、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的父母兄長3人。

換言之,當局在過去一個多月內6次針對被通緝8人的家屬展開行動,帶走至少18人,但暫時未有家屬被捕。

香港特首李家超被問到警方行動是否製造「白色恐怖」,他回應指危害國家安全是嚴重罪行,除個人之外,也涉及協助教唆及金錢資助行動,當局調查時會抽絲剝繭搜集證據,他又重申國安法「只是針對一小撮人、保護絕大部分市民」。

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則在電台節目表示,香港沒有「牽連罪」,意圖只要不涉及支持」港獨」就不構成違法。

但學者認為,港府的做法已造成寒蟬效應。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說:「在正常法治國家,是否有親情關係、友情關係是不相干的,重點是你有沒有犯罪。現在扯到家人,就有點文革的味道,好像回到法治不那麼完善的時候。」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也對BBC中文指出,當局製造一種氣氛,好像誰跟被通緝者接觸都有問題,藉此讓民眾順應寒蟬效應,不與相關人士聯繫。

但他強調,寒蟬效應放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反應,並非必然會犧牲人際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就算在文革時期劉少奇被批鬥,他太太王光美也沒有跟他離婚,矢志不渝。」

「袁氏這一家」的政治光譜

容海恩
律師出身的容海恩(右)在2016年踏足政壇,加入葉劉淑儀牽頭成立的新民黨並贏得立法會議席,其父親容仁彪曾經是央企華潤集團旗下公司高層。

回到容海恩,她2018年嫁入家庭成員都是政界中人的袁家,但彼此政見南轅北轍。

儘管如此,他們三年前還願意上同一個節目受訪。

香港電台《鏗鏘集》2020年10月曾製作「袁氏這一家」特輯,介紹袁家的四種政治路線:父親袁弓夷踴躍呼籲美國消滅中共,女兒袁彌明為人民力量前主席,屬「激進民主派」,兒子袁彌昌自詡中間派,兒媳容海恩則是親北京的「深藍」建制派。

節目中,容海恩與袁彌明隔空對罵,又說曾叫丈夫袁彌昌勸導父親袁弓夷不要「反共」,「我先生是他兒子,會不會令人擔心呢?」袁弓夷當時越洋受訪表示尊重容的政治立場,又預言:「她遲早同我撇清關係,正常的,我一點都不會怪她。」

夾在父親與妻子中間的袁彌昌也早於2020年6月受訪時指,他的家庭是香港政治光譜的縮影,國安法實施後他父親的行動可能觸犯法例,令家庭不再容易團圓,形容是悲劇。

袁彌昌過去幾年以中間派學者的姿態,先後加入三個政治組織,包括湯家驊有份成立的民主思路、前財政司長曾俊華的特首競選團隊,以及在葉劉淑儀創立的新民黨任職政策總裁。

他與建制派關係密切,但在反修例示威前夕強烈表態反對政府修訂《逃犯條例》,甚至在社交媒體上載遊行照片指「香港再覺醒」。他其後與葉劉淑儀政見不合,認為對方不再有開明建制、專業理性的形象,越走越「深藍」,「支持她,等同支持中央對香港更多操控」,因而脫離新民黨。

袁彌昌的政治立場經常被指是「騎牆派」,但他多次表示相信對話,希望香港社會不同光譜的人和而不同。他今年7月中旬就在《明報》撰文,評論內地知名博客靖海侯論國安法被「泛化利用」的文章,指「國安法治港」在中美關係緩和後不可持續,質疑目前的「治港方程式出問題」。

文章出爐幾天之後,他就被警察帶走問話。

莊嘉穎認為,袁家曾經象徵著香港社會的多元性,不同立場的人都有他們的聲音和位置,國安法下卻越來越單一。

「當政府可以使用法律的範圍非常廣也非常模糊,往往會把社會推向更不能容忍異議的地步,更鼓勵社會排除異己。這是威權體制的特色,在中國文革時期、台灣及南韓的戒嚴時期也是類似。」

如何影響人倫關係?

香港落實愛國者治港
香港落實愛國者治港

儘管容海恩單方面與袁弓夷切割,但他和袁彌昌仍維持夫妻關係,她7月也承認離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是他兒子的太太,這個是不爭事實,他亦是我家裏小朋友的爺爺」。

當「通緝犯兒媳」與「愛國者治港」的身份重疊,容海恩的政治前途會否受阻,甚至拖累她所屬的新民黨?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向BBC中文表示,容海恩早已劃清界限,被帶走問話也只是「協助調查」,認為事件對其仕途及家庭均完全無影響。

葉劉淑儀還強調,容海恩是新民黨很重要的成員,「容議員現在落區一樣很受市民歡迎」。

現居英國的香港公共政策學者鍾劍華則對BBC中文分析指,容海恩並非港澳辦、中聯辦重點栽培的對象,2020年9月立法會選舉北京甚至安排李梓敬取代她,其後港府以疫情為由推遲選舉一年,北京主導「愛國者治港」的選舉制度改革,讓立法會變成90席,容海恩才能連任。

「所以她更想劃清界線表現忠誠,現時建制派人物爭逐北京分派的政治資源,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自保之道,如果因為這一點(家庭關係)令她失去議席,她未必很甘心。」

鍾劍華續指,人倫關係中互相舉報的「文革遺風」不限於政界,包括在教育界鼓勵學生舉報老師,警務處處長蕭澤頤甚至說家長若發現子女有異常應報警。「只要大家認定了北京權勢所指的政治正確的話,親情也沒得講,這些風氣是政府刻意製造和鼓勵的。」

政治學者莊嘉穎也說,國安法製造了「對黨國的忠誠度凌駕一切」的氛圍,在威權體制下,人們為了表忠,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都可能成為犧牲品。

「政權想要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信任,消弱社會的組織能力,從而強化自己的政治地位,使得社會和政治制度更依賴自上而下的權力。短期來說,政權的確可以穩固權力,但長期來說,當社會失去了信任,就沒有彈性去應對突發狀況,這時就會凸顯政權的脆弱,很快崩壞。」

「容海恩事件是最前端的案例,這只是香港變化的開端,我們還不曉得程度會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