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200

寄語200
寄語200

歷史帶給人省思和驚奇,也帶給人鼓舞,人類的未來,掌握在科學人的手中。
撰文/曾志朗

在壯觀的排隊人龍之中,等了一個多小時,才投完九合一選舉票,無暇觀看選舉結果,當晚就趕往機場。11月底的台北深夜,開始有些涼意,飛行了12個多小時,到達法蘭克福是25日清晨,歐洲天氣很冷,機外溫度只有攝氏二度,再轉機抵達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時,已是晚上6點半。走出機場大門,寒冷更勝一籌,原來室外溫度已經零下四度。搭上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派來接機的廂型車,40分鐘車程裡,感覺溫度節節下降。手機顯示零下六度,冰冷的空氣連車體也阻絕不了,穿刺大衣,鑽入腳底,凍得皮膚都僵住,呼吸吐出來一連串的白色水氣。抬頭一看,天上飄下了細細的雪花,慢慢把馬路邊的小草地染白了,在漆黑的夜裡顯得特別醒目。

入住旅館,房間裡熱烘烘的,一時悶不過氣來,忙不迭把暖氣轉小,走到窗邊,打開窗戶,讓冰涼的空氣流進來平衡溫度。窗外遠處一片燈海,古老教堂四周、圓形廣場內外,許多造型非常美麗的立柱燈都亮了。往更遠一點的涅瓦河望過去,半夜裡會由橋中間打開讓大型船隻穿過的鋼架橋上,也鑲滿不同顏色的燈飾,而河流兩岸宏偉美觀的長形大樓,一棟又一棟排列整齊,在探照燈光下,反映出每根柱子的精緻雕刻,使人目不轉睛,沉浸在每一個圖案裡細細品嚐。一陣冷風吹過窗口,我收回眼神,關了窗戶,腦海裡那美輪美奐的城市夜景,卻揮之不去,心裡浮起深深的感動。聖彼得堡真是個帝王之都!

適逢東方文獻研究所200年,在聖彼得堡市政府隆重舉辦慶祝大會。我代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前來祝賀,並參加同時舉辦的亞洲文化典藏國際研討會。雖然天氣很冷,但經過嚴格查驗邀請函和護照後,踏上二樓,來到建築最邊角的兩間小房,看到簡陋的書桌文具和一張小床,是列寧在十月革命成功後,成立新政府的辦公所在,忽然熱血澎拜了起來。走出房間,瀏覽長廊壁上掛的照片,果然都是俄羅斯革命時期的舊照片。那個時代看似遙遠,站在歷史場景時,卻是如此貼近。紅色蘇聯在「蘇東波」事件後失去聲勢,但北極熊在融化的冰上似乎已逐漸甦醒,歷史的走向再度改變,已可預期!

東方文獻研究所的前身是皇家科學院的亞洲博物館,200年來收藏了漢、滿、蒙、藏的重要文獻,還擁有數量可觀的敦煌及西夏文獻。2004年,我在中央研究院主持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曾經主動幫忙這個著名的文獻庫做數位典藏,以「不必擁有,但可享有」(Don’t have to own it, but possible to share it.)的精神,訂立合作約定,以互惠彼此的研究者。2010年,為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甲骨文為世界文化遺產,再次接洽博物館,可惜申遺後來因為政治因素沒能成功。這次來參加博物館的200週年慶,是第三次接觸。每一次觀賞館內保存良好的珍貴千年史籍,總是印象深刻,而且回思反省人類文明因文字演化而不停躍升,對人類學習的深度和集體的智慧,也總是充滿敬意。

200年盛事,世界各地來的漢學學者都是一流之選,難得匯聚一堂,討論和比較貫穿時空的東西文化。我除了應邀發言祝賀,也介紹了在台灣舉辦的唐獎漢學獎歷屆得獎人,同時邀請俄羅斯科學院的大哲共同參與獎項的推舉和評審。行內的專家都知道,俄羅斯科學院的漢學家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館長波波娃(Irina Popova)教授是研究唐初政治思想、行政體系和軍事政策的專家,對唐獎自然躍躍欲試,在座的漢學家也都顯露出興奮的神情,我代表唐獎邀請,他們深受感動,但我只是希望他們的漢學成就不會被埋沒在北國冰雪之中。

會議後,波波娃教授問我這次來聖彼得堡最想看什麼文物?我看了兩天的典藏文獻,眼睛都花了,迫不及待回答,當然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冬宮博物館裡的金孔雀。波波娃教授笑了,說那也是她每次去冬宮非得瞄一眼的珍品,而且百看不厭!她打了個電話,請冬宮的一位研究員帶我們去參觀冬宮收藏的重要文物,並逐一介紹每個展覽室的畫和雕刻。冬宮的豐富與華麗名不虛傳,我們大開眼界,聽到好多時而優美時而淒涼的畫中故事,雖然很想繼續參觀,但兩個小時下來已經吃不消,腳也痠了,只好喊停,希望直接去看鎮宮之寶。

研究員是個年輕小夥子,很風趣,笑說是他累了,看我健步如飛,只能跟進,聽到我叫停,他反而鬆了口氣。他隨即快步帶我們前往204展廳。哇,好漂亮又好神氣的機械金孔雀!由一系列精緻的機械零件和齒輪組合成一隻金色孔雀,站立在一棵枝葉繁茂的小樹上,旁邊還有一隻公雞和關在籠裡的貓頭鷹,地上滿佈12朵蘑菇,圍成一圈,其中一朵上頭還有一隻正往上飛的蜻蜓。藝工之美,令人歎為觀止。以往每週三晚上7點會有五分鐘孔雀開屏、公雞啼叫的演出,現在每個月只開放一次。波波娃教授原本交代研究員破例為我們展示,我不想違背館內的規定,便婉拒好意。親眼目睹作工精巧的孔雀鐘,同時觀賞3D影片,已經讓我這趟千里迢迢的旅途值回代價。

再仔細看說明,原件的製造來自中國,經英國鐘錶師設計改造而成現在的展示品,從18世紀至今,超過200年了。忽然間覺得這趟到聖彼得堡,最初是來道賀200週年的東方文獻館,最後又在冬宮博物館觀賞了一只超過200歲,來自中國原作的機械金孔雀。稍微回顧一下,那有悲有喜、充滿哀愁與歡樂交集的人類歷史,就在200年的時光中閃過,而留下文明進展的痕跡就在眼前,怎能不感動?

在回程的飛機上,身體疲累但精神亢奮,睡不著從背包拿出11月號《科學人》雜誌在小燈下閱讀。一眼就看到封面右上角的No.201,心頭又是一跳。原來《科學人》201期了,加上試刊號,已經出版202本。也就是說每個月一篇「科學人觀點」,我已經寫了16年又8個月!忍不住拿起空服員送來的可樂加冰塊,舉杯慶祝自己由黑髮寫到白髮蒼蒼的一點成績。

我靜靜反覆思考,這202篇觀點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樣的科學意涵?我自己又從人類文明與科學進展之中領會了什麼?在這科技掛帥的世代,我希望每一個公民都成為科學人,也就是說,在這天地萬物變化速度又快又複雜的時代,所有公民都必須擁有八個“O”(Bio-Geno-Neuro-Info-Cogno-Techno-Medico-Cultural/Socio)的基本知識和正確應用的常識。我也希望經由每一篇實證科學故事,讓讀者了解科學的價值不是增進外在的經濟實力,而是強化自己內在的思考能力和自信心。百年來科學的精進,使人們可以大膽嘗試新的理念,而不會犯下想當然爾或把相關當成因果關係的謬誤。驗證新觀念的成功,也真的能使自我享受前所未有的智慧的喜悅,增強心靈的感動,更有衝勁和勇氣用科學方法去挑戰墨守成規的觀念。尤其凡事講求內涵和意義,就不會被聳動煽情的表面現象所迷惑。這就是自信心的表現。

回顧這200年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成就,誰也無法否認科學能量一直在膨脹。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200年前增加了將近兩倍,而訊息的流動在瞬間且無所不在,AI(人工智慧)×NI(自然智慧)的爆炸力,上限是個未知數。以此能量,200年後人類的文明,將以什麼樣貌顯現?實在變幻莫測。

200是一項驚奇,也是一個鼓舞,因為人類的未來,掌握在科學人的手中。我無法停筆,直至人人都是科學人!

影像來源:曾志朗、Vol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