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克船長搭首富太空船 一場「非烏托邦」的科技操作

在經典影集「星際迷航記」(Star Trek)中飾演「企業號」太空船寇克船長(Captain James T. Kirk)、現年90歲的威廉沙特納(William Shatner),13日上午搭乘全球首富貝佐斯(Jeff Bezos)的藍源公司火箭飛向太空,並平安返回地球;他寫下最年長太空人歷史之際,人們也看到「星際迷航記」半世紀以來塑造的烏托邦太空願景,與今日太空旅行趨商業化的現實扞格。

美聯社新聞部創新總監安東尼(Ted Anthony)是「星際迷航記」超級粉絲,他撰文寫道,沙特納在德州跨入貝佐斯的藍源(Blue Origin)NS-18太空船的那一步,在我們這個時代創造了一樁終極跨界故事;但這個終極跨界故事與太空探索有關,涉及資本主義、億萬富翁及經濟公平問題,也包括流行文化、娛樂行銷、懷舊、希望和天命等。

如此太空之旅,讓人類夢想堆疊在科技與希望、吹噓與金錢之上,而且全由一家飽受批評的公司精心策畫,還有人視為一場「非烏托邦」的「科技哥」(tech-bro)操作。

安東尼指出,「星際迷航記」自1966年首映,它營造出的「星際迷航烏托邦世界」,充滿複雜微妙的傳統和規則。

它的烏托邦太空願景包括:人類避免自相殘殺;金錢已過時,飢餓和貧困已遠離;貪婪是反常的;不干涉其他文化是最神聖原則。影集中的航太聯合國,著重探索而非統治,和今日的呈現大不相同。

「星際迷航記」的故事劇集一直有個不變的觀點:人類太空旅行將承載道德和善良,提升銀河系而非掠奪它。

反觀今日競相發展太空之旅的品牌,包括貝佐斯的藍源、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和英國億萬富翁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等等,全都是私人企業,而非以國家為本。

這些人提供的敍事角度,是晚期資本主義發展出的文化主題:「太空旅行不只為了科學家和外交官,也是為了『你我』,只要『你或我』手頭上有幾十萬元或更多閒錢。」

貝佐斯也是「星際迷航」的長期粉絲,曾在2016年電影「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 (Star Trek Beyond)中,客串外星艦隊官員。他過去談到探索太空時,強調希望有助確保地球持續繁榮。

倡導全球太空工業的非營利組織「太空基金會」(the Space Foundation)副總裁庫珀(Richard B. Cooper)說,「星際迷航記的精神展現了不同外表、不同技能的人一起工作;而我們正處於這樣的開放時刻,人們可以看著片中場景說,『嘿,我也屬於那裡。』」。

安東尼寫道,「活在虛構與真實關係錯綜複雜的時代,太空之旅這件事,是夢想與現實成就野心之間的扞格,的確沒有比沙特納這樣的超級人物更適合出任『大使』角色。」

至於這是噱頭嗎?當然是。這是天才行銷策略嗎?絕對是。至於是不是嘲諷和吹噓,是不是世界首富為了賺更多錢、吸引更多注意力?只有觀者自己可以決定。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中國到歐洲「完美風暴」侵襲 聖誕節百物缺貨恐齊漲
收成重創… 收割機零件短缺 農民怕被偷 每晚巡穀倉
警擺烏龍 布碌崙暴力搶劫華婦嫌犯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