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乾燥 冬季搔癢症狀易惡化

五、六十歲以上老年人或乾性膚質年輕人容易出現缺脂性皮膚炎(冬季搔癢症),常見於四肢及軀幹,尤其是以下肢最常見,老年人皮脂腺功能隨著年紀增長而降低,使皮脂分泌量減少。當皮膚缺乏皮脂的滋潤及保護功能時,皮膚的表面會變得乾燥、粗糙脫屑或乾澀,冬天氣候寒冷乾燥常使症狀更加惡化。醫師建議,避免過度清洗身體、適當的使用保濕乳液、選用透氣、吸汗寬鬆的衣物、避免大量流汗、避免搔抓過度感染、放鬆心情等。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癌症防治‧掌握先機」公益系列講座,邀請臺北榮總外科部重建整形外科邱宇任醫師主講「皮膚癌防治‧掌握先機」。

洗澡時也有撇步,建議一、水溫在三十七至四○度;二、皮膚是屬於弱酸性,使用中性的肥皂或沐浴乳;三、洗澡後儘快擦乳液。洗澡時勿做這四點:一、水溫勿太熱,太熱的水容易讓皮膚的表面水分喪失,使得皮膚乾癢的更嚴重;二、浸泡時間勿太久,避免泡溫泉;三、勿過度摩擦皮膚(如:毛巾、沐浴球等);四、勿用鹼性太強的肥皂。另外,要留意衣服材質,建議可以選寬鬆、舒適、棉質、無刺激性的衣物;避免毛料的。

醫師表示,淋浴或泡澡的過程可以增加角質層的含水量,然而清洗的時間過長,反而會在結束後加速角質層內的水分散失。雖然最為適宜的清潔時間,可能在一般或慢性發炎的族群有所不同,目前仍無定論,但皮膚偏向乾燥的異位性皮膚炎,其治療準則中,專家共識建議清洗時間儘量限制於五至十分鐘內,最多不宜超過二十分鐘,以免反而降低角質層的含水量。

在保濕部分,醫師表示,角質層內脂質層的成分分析日益完整,目前坊間有部分品牌標榜產品含有神經醯胺、或是額外添加脂肪酸、膽固醇成分。不過由於臨床上欠缺大規模直接比較的數據,因此無法評斷含有這些添加成分是否更能增加保水效果。然而無論有無事先接觸水分,只要塗抹就會有效,因此使用的「次數」或許比使用的時間點、成分的種類更為重要!一般會建議一天至少塗抹兩次皮膚濕潤劑,若仍能發現皮膚表面細小白色脫屑,可自由增加塗抹的次數,期能使脫屑乾燥改善。

四季應選擇正確成份、不同類型的保養品,春秋容易敏感、乾燥建議可選保濕乳霜、精華乳霜、抗敏成分;夏天悶熱出油建議可使用無油乳液、水劑(lotions);冬天,水分嚴重流失建議要積極保濕、滋潤乳霜,油膏等,保養也是皮膚治療的一部分,做基礎保養時,「厚擦不如勤擦」,皮膚乾燥者,一天可做四次保濕,建議選擇成分單純、不要太多香精的。

平時防曬不可少,防曬原則:建議使用物理性防曬SPF>30、PA++的,避免在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之間外出,陰天仍需使用防曬品,所有暴露部位皆應使用防曬乳液,應在早上洗臉後便使用防曬乳液;若無外出,每三至四小時補充;若外出則每二小時補充,尤其是游泳或流汗後。穿戴可遮覆臉部和身體的衣帽(深色衣服效果較好,帽子應可保護臉部兩側和後頸部);防曬應從小做起(一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曝曬量發生在二十歲前),使用太陽眼鏡及具防曬作用之護唇膏,避免照射人工太陽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