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圍巾「這樣戴」增70%禦寒功能...還能防長者心肌梗塞發作

入冬首波「寒流」報到,醫師及職能治療提醒民眾尤其是長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圖片來源/Monikas_Wunderwelt@pixabay)

氣象局11日指出,未來一週將有2波冷空氣影響台灣,首波在14、15日間,北台灣全天溫度約15-17度;第二波則是在17日開始,強度達大陸冷氣團。氣象專家吳德榮12也日指出,這天將挑戰入冬首波「寒流」,平地最低氣溫亦將降至7度左右。

天氣變冷,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尤其寒流來襲時,天氣溫度驟降和低溫間的回暖期,溫差變化大,血管收縮頻率太過激烈,容易造成心肌梗,這對於銀髮族的長者健康更是一項考驗。

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統計,「心臟相關疾病」仍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癌症,天冷心臟相關保健問題不容忽視。寒流來襲要如何避免長者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呢?

(延伸閱讀:中國防疫鬆綁鬧藥荒》藥師估台灣2週後恐缺藥...籲食藥署盡快盤點庫存別「不務正業」 )

「這樣做」避免心肌梗塞發作,還可降染疫變重症風險

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先指出,從去年5月實施全國第三級防疫警戒開始,三高病人的回診、領藥率都明顯降低,有病人甚至自行減藥一半,進一步詢問也多是因擔憂入院染疫的風險。

「但慢性疾病病人於疫情期間更應積極遵循醫囑用藥,尤其是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每7人就有1人會在一年內復發,若未妥善控制三高、不遵循醫囑服用抗血小板等藥物,復發機率會更高。」葉宏一表示,遵循醫囑不只避免心肌梗塞發作,更可降低萬一感染新冠肺炎後發展成重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中,糖尿病病人為一般人的8倍,心血管疾病病人更為一般人的11倍。葉宏一說明,「慢性疾病病人發展成重症肺炎、甚至死亡的機率較高,因此,慢性病人良好控制疾病與防疫本身同等重要。」

醫:圍巾「這樣戴」增加50-70%禦寒功能

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急診醫師周志中表示,「寒流來時最重要的是保暖,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家中若有長者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族群,盡量要小心不要出外,萬一必須出外時,一定要再次強調保暖。」

他也建議,「要圍較長的圍巾保護頸部,也可以當口罩,頭部可以戴帽子、雙手戴手套保暖,這些保暖措施能減少喪失體溫,增加50-70%的禦寒功能。」

周志中表示,如果家中有人或長者發生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甚至左肩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整個人意識比較昏迷、叫不太醒,一定要趕快叫119送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如果沒有呼吸、心跳,脈搏意識不清,就要開始做CPR(心肺復甦術),按壓與人工吹氣的比例為30:2,壓胸30下、吹2口氣繼續急救,然後打電話叫119前來急救。」

(延伸閱讀:大雪如何避免寒邪入侵?40年老中醫師推「核桃」:不只補腦更能補腎 )

職能治療師給長者的「4點保暖建議」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因天氣溫度突然變化,易造成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年長者的身體發生問題,並提供長者4點保暖建議:

1. 起床暖身再下床

天氣寒冷睡醒後可在被窩內先活動身體的關節,從遠端的腳部、膝蓋、大腿、手部、手肘、肩膀,到腹部、脖子、頭部等,每一個關節處活動10次,等身體暖活後再起身下床,可以避免因溫差太大造成的病變。平時也可以利用彈力帶或是治療球,做些伸展運動訓練肢體平衡,也能避免突然的姿勢改變身體不穩而造成下床時跌倒。

2. 戶外活動配件齊

在寒冷天氣到戶外活動時,帽子、圍巾、口罩、防水手套、防滑鞋子等缺一不可,以增加戶外抗寒。外出時可以洋蔥式穿著,先穿著保暖的衛生衣,再加上背心或毛衣,外套可選擇具有防風雨功能的,以免因為天冷潮濕影響到外套的保暖功能。此外,要注意手腳保暖,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穿著襪子及戴手套,當手腳保暖足夠後,身體比較不易感到寒冷。

3. 電器使用重安全

若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避免因電暖器的使用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呼吸,或是因使用過久室內空氣過於乾燥影響舒適度。因電暖器或除濕機等一般用電量較高,避免與其他電器共同使用,當使用完畢或外出時,一定要拔掉插座,以維護用電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4. 保暖防疫一起來

長者在防疫期間也不用特別緊張,除了做好保暖工作外,外出時一樣要戴好口罩、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維持社交距離並勤洗手;而新冠和流感疫苗,應視自身情況多詢問中西醫,再決定是否進行施打。

醫師也再次強調,冬季出門在外保暖衣物不可少,若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三高的患者,更要定期量測血壓,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乾淨能源來了?美國實驗核融合首次產生能源增益 不過距離商用目標還很遠
高虹安回到另一選戰原爆點 MLB完成新竹棒球場場勘表樂觀
朱立倫、侯友宜選後首度王見王 2024國民黨「勝選方程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