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在這個時代,我們好像都是透明人,沒有隱私可言。

拼多多CTO陳磊在今年一月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坦言:“後流量時代,大數據已經走到了五個隱患邊緣,其中之一便是在場景上,智能設備可收集更多數據,同時也暴露更多隱私。”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這些數據隱私像是一個個裸奔的小丑棲身在平台方,抱著“人性本善”的幻想希望得到平台的保護,然而數據背後的價值刺激迫使資本把其當之為流量信仰,在“一切生意都是流量的生意”、“流量成為了新零售的底層邏輯”等口號下,毫無底線地深挖數據背後的信息價值,在增長的風口上把對人性的拷問一次又一次地推到道德的審判高地上,打造數據護城河,只為抬高自己的競價壁壘。

每一次大數據洩露帶來的震動和恐慌都讓我們心有餘悸。

大數據被盜用,畸變形成黑產產業鏈,罪行累累

中國互聯網協會公佈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洩露嚴重,其中21%的網民認為非常嚴重。84%的網民親身感受到了由於個人信息洩露帶來的不良影響。據統計,自2015下半年至2016上半年的一年時間裡,個人信息洩露造成的總體經濟損失達915億元。

在巨額損失背後是隱藏極深卻又龐大的黑色產業鏈:數據黑產。數據黑色產業雖然隱藏的非常深,但是發展歷史悠久,影響惡劣。

2013年,大約有30億雅虎賬戶的信息被黑客竊取,而直到2016年雅虎才對外公開承認此事,並且直到2018年,雅虎才向美國聯邦法院提交了和解協議,同意為史上最大用戶數據洩露事件賠償5000萬美元(約合3.47億元人民幣),並向美國和以色列的用戶提供兩年的免費信用監控服務。

2018年8月,華住旗下1.3億人的開房記錄在暗網拋售,所有數據打包售賣8個比特幣或者520門羅幣,約合人民幣35萬元。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2018年10月,國泰航空發佈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港龍航空共有940萬名乘客信息遭洩露,包括乘客姓名、出生日期、電話號碼、護照及身份證號碼、過往飛行記錄等資料。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2018年9月,“FACEBOOK”官方媒體發布消息稱,本週發現的黑客攻擊顯示,攻擊者利用代碼漏洞盜取了用戶賬號密鑰, 5000萬用戶賬戶遭到入侵和盜用。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寒門狀元沒死,大數據死了?

大數據的“病”打到了用戶的什麼痛點

信息洩露會給用戶帶來哪些危害?

1.垃圾短信源源不斷: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現在經常會有一些垃圾短信轟炸;

2.騷擾電話接二連三:這種情況跟第一種相比煩人程度更高,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接到這類電話,銷售行業的人應該體會更深;

3.垃圾郵件鋪天蓋地:個人信息被洩露後,你的email每天都會收到十幾封垃圾郵件甚至更多,也是以推銷為主,而且還是些亂七八糟且沒有創意的廣告;

4. 被惡意申請網貸跟信用卡:數據洩露後,不法分子會利用從地下交易獲得的準確信息偽造各種身份證明去一些小的平台申請網貸跟信用卡,用戶還懵然不知;

5. 被詐騙:這一類主要以用戶某位親戚住院急需醫藥費,通過電話和身份證信息等形式進行網絡詐騙;

6.冒充公檢法:這一類人上來就甩出你的精准信息,自稱是某某派出所、法院等,以唬人的方式讓用戶掏錢免災。一些膽小的用戶往往中招。

而最讓人無奈的是,普通用戶往往對自己的信息完全沒有監督權,往往是我們被迫的把信息給了三方平台。住酒店也好,登錄三方平台也好,都需要我們的身份數據。這些數據躺在平台的數據庫裡最終會流向哪裡,用戶全然不知,甚至知道了,也很難維權。

“盤活”大數據還得下猛藥

第一,社會安全意識需要轉變,安全問題前置、安全已成為業務流程重要組成。

對全行業來說,安全治病時代已經到來,頭疼醫頭的“看護式”安全模式必須向全民健體的“保健式”安全模式轉變。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要考慮其存在的安全問題,並建立一套系統的監督流程。特別是有著數據池的公司,信息安全邊界越來越模糊,企業要認識到自己身上的擔子。

第二,建立協同應急響應機制,人才、技術、數據全面共享,釋放安全“勢能”。

客觀來說,中國安全人才梯隊和技術創新能力已經全球領先,不斷在眾多全球頂級的黑客大賽中取得領先成績。然而,勒索病毒等新攻擊一來,大家還是手足無措,政府、企業、安全公司沒有有效聯動,安全勢能沒有得到有效釋放。

第三,加大安全基礎建設投入。

目前國內信息安全投入不足1%,遠低於美國、日本。目前國內企業在信息安全建設方面的重視和投入都不足。在面對突然的風險時,行動力也跟不上。

第四,提升安全法治保障體系。

嚴格的懲戒機制是對用戶最起碼的尊重,也是企業走得更遠的基礎。一個不被用戶信任的企業注定是走不長的。

那麼頭部互聯網公司在面對信息安全事件時又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信息連接作為公司的戰略義務,信息安全作為公司的企業責任,應如何平衡好二者之間的聯繫呢?數字化時代又有哪些產品可以為我們搭建一條信息安全的護城河?來看看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的解讀。

“每個人都在裸泳”的年代裡,我們正逐漸失去對信息安全的敏感度,似乎“裸奔”已漸漸成為了一種人們默認的常態。

大數據在提高我們工作效率的同時我們也要明確它本身的漏洞,如果用戶安全得不到一個有效的保障,“大數據之死”很可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最後一絲“善良”。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