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分流課程2】 記者與老師超愛的數位調查術 堅持解題才下課

記者吳仲安、陳璽安/報導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的實作分流課程「查核記者的數位調查術」,由查核中心記者陳璽安和馬麗昕開箱查核記者常用的數位調查技術,帶著30位學員動手學習查核工具,學員主要是媒體記者和老師,也有少數是大學生,學員充滿學習熱情,在課堂學技術,堅持解完謎題才下課。

「查核記者數位調查術」引發老師、記者好奇報名,課程一開始,學員就熱絡互動,並且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老師們期望把數位技術學會帶回教學現場,而記者則想學會,運用在每日工作。

陳璽安表示,以圖搜圖、地理定位等數位工具,都是查核記者日常必備技能,但最關鍵的識讀心法,仍是對所有事情抱持開放心態及開放思考,對影響生活的資訊內容保持懷疑,才得以開啟查核的第一步,進而使用工具,找出來源與證據來驗證。

識讀心法「SIFT」

陳璽安以識讀心法「SIFT」來引導大家進入查核工具,S(Stop)指的是停止分享、不轉傳;I(Investigate)是查消息來源的可信度,如使用Google分析、Whois等工具,調查帳號的發文頻率、廣告主或營運商身分等;F(Find)則是找資訊來驗證,通常會使用到的方法有查詢文獻、以圖反搜、地理定位、關鍵字檢索等;最後的T(Track)則是利用數位工具追查原始出處。

圖4:識讀心法「SIFT」/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製圖

陳璽安表示,這些工具都是用來初步驗證的工具,而查核記者平常要做的,更多的是資料爬梳與採訪專家,更要交叉比對不同專家說法,因為即使是專家,也可能有疏漏,因此要更加謹慎。

網傳影片宣稱是「科技執法」 用SIFT辨真假

記者丟出近期熱傳一則宣稱警察用科技執法來開交通罰單的影片,讓學員討論該如何運用「SIFT」的心法來破解,學員進行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可以先把影像進行反搜找來源,也有人認為科技執法畫面並非如同網傳影片,科技執法是用雷射、畫面角度也不同等;而也有學員分享,他用「科技執法」當關鍵字找到新聞,並從新聞連結中找到影像來源。

圖:第二場次實作課程由兩位查核記者分享常用的查核技術,查核記者陳璽安以識讀心法「SIFT」說明查證流程。攝影:趙元彬。

在動腦之後,記者再介紹「以圖搜圖」工具,如Google lens、Bing搜圖與Invid等工具,並引導學員下載及使用。

陳璽安說,搜圖主要目地是找到原始影像,以及找出原始影像的事件。透過搜圖,試圖找到更長或是畫質更好的影像版本,甚至找出原始作者,並在這個溯源的過程中,釐清影像的來源與事件。
在搜圖時,還要注意找到的影像是否來自可信的媒體、單位,記得交叉比對、多方查證,以確保所獲資訊的品質。


圖5:查核記者馬麗昕說明,透過地理定位技術、找出影像事件的原始地點,可幫助查核記者貼近原始事件。攝影:趙元彬。

除了以圖搜圖工具,地理定位是查核記者常用的工具之一,透過地理定位技術,找出影像事件的原始地點,可幫助查核記者貼近原始事件,並找到當事人、當地店家、派出所等合適的受訪者。馬麗昕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槍擊事件為例,說明查核記者是如何使用地圖與衛星工具來找到影像的位置。

遊行人數怎麼算? Mapchecking工具動手查

地理定位技術的進階應用,是人數估算工具「Mapchecking」。馬麗昕說,當有遊行活動時,警方推估的人數與主辦單位公布的人數常不一致,到底現場人數有多少?當學員透過地理定位技術找到遊行的確切地點,接著就可以使用「Mapchecking」來估算人數。

馬麗昕引導大家求證媒體報導「716遊行有兩萬人參與」是否為真,在地圖上圈出範圍,再調整人群密度,得出的結論是「有可能」。但馬麗昕同時提醒,工具仍有其限制,這是推估的數量,不等於實際數據,遊行在不同時間狀況也不同,不宜僅用一個時間來判斷,且更有「流動人口」是難以估算的,但有這樣的工具,至少可以驗證過度誇張的錯誤論述。

圖:學員練習使用「Mapchecking」估算遊行人數/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擷圖


圖5:觀眾在實作工作坊中實際學習操作使用查核工具。攝影:趙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