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天天1食物,便便極臭更引發癌症隱憂!博士教你從6特徵看警訊


【蔡經謙報導】相信不少民眾上完大號後,都覺得大便太過污穢骯髒,而忍不住急忙將糞便沖下馬桶。不過,專家指出,糞便會對吃下肚的食物產生反應,若能仔細觀察分辨,就可「聽腸子的話」,進一步留意身體健康。

糞便中含有大量腸內細菌!持續觀察即能得知身體狀況

在日本號稱「糞便博士」的辨野腸內菌叢研究所理事長辨野義己指出,許多民眾都以為糞便中大多為食物的殘渣,實際上,糞便有80%是水分,剩下的20%中有2/3是帶有腸內細菌的腸道黏膜、黏液,食物殘渣僅占剩餘的1/3。而1g乾燥糞便中就有約1兆個腸內細菌。

因此,每天如廁時,是能最直接感受到腸道狀況的時機。儘管大多數人不會確認自己的糞便,然而這終究是人體產物的一部份,若能找出「顏色很差」、「今天的量比較少」、「今天又順暢又長」等各種特徵,便能反思日前的飲食習慣,甚至可以了解吃了什麼食物,會產生什麼樣形態的糞便。

前台安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茂元醫師也曾為文指出,以糞便判斷疾病是小兒腸胃科的必修課,若能明瞭糞便原理並多留意吃進腹中的食物,不必水療亦能達排毒保健目的。

名醫肉吃太多大變變成「焦油」色!肉與蔬菜須維持比例

辨野義己在長年的研究生活中,也曾以自己的身體進行實驗,並檢測腸道菌的變化。他在30多歲時,曾同事們一同實驗一天只吃1.5kg的肉類,並持續40天,會讓身體產生何種變化。三餐除了牛排與加工肉品外,不僅蔬菜,連白飯與麵包都不吃。過了20天後,他的同事紛紛放棄,只有他一人全程完成實驗。

辨野義己發現,隨著實驗進行,他不僅出現體臭,皮膚還變得油膩。儘管有精力,然而早起時卻覺得無法消除疲勞,這或許和肉吃太多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有關。

另一方面,辨野義己雖然並未出現便秘問題,然而糞便卻出現典型的負面變化,在實驗過程中不僅逐漸變黑,最後還形成像焦油般的黑褐色,排便時散發出自己都無法忍受的惡臭。進一步檢查腸內菌後發現,雙歧桿菌(著名好菌之一)減少了1/4,會製造致癌物質的壞菌則增加了近2倍,是實際感受到糞便會隨食物變化的體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則曾受媒體訪問指出,多數壞菌以蛋白質為營養來源,其代謝產物更是會在滅殺好菌的同時,增生腐敗菌,肝功能差、年長者因此就有不敵壞菌毒素的可能性。

不過,辨野義己也同樣指出,肉類富含身體不可缺少的蛋白質,因此並非完全不能食用,而是應該在攝取肉類的同時,充分地攝取蔬菜,以維持腸道健康。建議的蔬菜分量為肉的3倍,換句話說,若想吃100g的肉,便須充分攝取300g的蔬菜。


留意糞便的6要點!

雖然透過糞便可以使其意識到飲食、生活習慣出了差錯,不過到底什麼樣的糞便才「漂亮健康」呢?王輝明表示,好便應有「糞便成形」、「金黃色」、「浮在水面上」、「無惡臭」等4大特徵。辨野義己則提供了民眾日常觀察糞便的6項要點供民眾參考:

上出多少量?

成人建議1天需有200~300g的排便量。可在排便前後分別測量體重,以觀察體重變化得知大便量。

什麼樣的顏色?

若是腸內環境良好,大便應是明亮黃土色~黃褐色;若是壞菌較多,則大便顏色會變黑。辨野義己建議平時總是上出較黑糞便的民眾多吃優格,以打造出香蕉般的形狀、顏色大便。

此外,大便的顏色也可能與體內其他健康狀況有關。桃園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曾拍片指出,若是黃色大便且帶有油脂,可能是油脂吸收不良導致;綠色大便則可能表示腸胃炎;紅色大便恐代表大腸、小腸或痔瘡出血;灰白色大便則可能是胰臟癌、膽囊癌或膽道癌。

大便氣味如何?

若是腸胃狀況良好,大便氣味決不會令人難受。然而若是肉類吃過多、飲酒過量,或因便秘導致壞菌較多,便會出現難聞的惡臭。

能否輕鬆排便?

不須特別用力就能順暢排便,一次以2~3根香蕉程度為理想。

硬度與水分狀態?

大便的堅硬程度取決於含水量以及通過腸道的時間。良好大便的含水量約在75~80%,如同牙膏般柔軟且漂浮在水上。若因便秘、膳食纖維不足、含水量為60%,就會變得粒粒分明、堅硬。此外,受壓力影響而導致拉肚子,則可能含水量超過90%。

排便的頻率?

每天早晨,幾乎固定時間自然產生便意為理想。然而,因個體不同,也有人一天能排便數次,或偶爾出現上不出來的狀況,這並非便秘,只要以2、3日為周期定期排便就沒問題。不過,若是超過3天仍無法排便,就有必要採取便秘對策。

若要預防便秘,除了常見地多吃膳食纖維、多喝水外,營養師張家祥(營養師Ricky)則曾拍片提醒,別忽視了油脂能潤腸的重要性,應適量攝取油脂、增加糞便潤滑度、刺激腸胃蠕動。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實測天天1食物,大便極臭更引發大腸癌隱憂!便便博士教你從6特徵看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