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日誌:直擊:一個實習記者手忙腳亂的第二天

實習日誌:直擊:一個實習記者手忙腳亂的第二天

■張元傑 今天採訪了「美麗中華創意游」這個活動。吸取昨天的經驗,前一天晚上十點知道要採訪這個活動,就在網上找了關於她的資料,去年所有的獲獎作品都看了一遍。 直面「名片文化」的尷尬 其實,我真的遇到了一件完全沒經歷過的事,就是出去跟一個活動的時候,有人會跟我要名片。請各位老師和哥哥姐姐原諒我是個「土錘」。主辦方的工作人員站在門口,或者笑容可掬的直接走過來,一句「你好」之後,就是「我可以跟你換張名片嗎?」我瞬間就被震驚了,難道不是電視裡的成功人士才有名片嗎? 在我的想像中,他們氣質高雅、事業有成、在商業場合,帶著從容和得當的微笑給其他同樣成功人士發一張名片。名片應該是高端的東西吧?跟採訪的對象,還有其他媒體的記者們,聊一聊,都會出現這種被要名片的震驚或者受寵若驚。當然,震驚過後問題還是要回答,我只好告訴她們:「我可以要一張您的名片嗎?我沒名片哎。不過我可以給你寫在本子上」。我看到過各種神奇的表情,尷尬,呆,理解,微笑,會心一笑都有,你相信嗎? 事與願違,多虧還有第二手準備 《姥姥的路》這部短片,讓我看到哭了。這部作品最終得到的是「短片佳作獎」,實至名歸。一個14歲的少女在烽火連天的民國27年5月離開家鄉,輾轉遷徙,回歸故土時已是蒼蒼華發。她帶給我們的是一段活的生活和歷史。一個原本普通的人,在經歷將近一個世紀的時光之後,本身就自有了一種醇厚的韻味。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種橋段不知怎麼了觸動了我的淚腺。大概離開家的人最能感受一個遊子的心情吧。也許,有一天我也會像姥姥一樣去尋找自己年輕時的朋友,再重新走那些熟悉的路。帶著這種感動,我本想能跟她或她的家人聊一聊,結果她們沒有到場。 多虧,還對一個「邊疆對話」的小組很感興趣,對她們的主要日程和有意思的經歷做了一些紀錄。發布會快結束時,琇真姐提醒我快點去採訪她們。因為之前有一些了解,也準備了幾個問題,總算是有驚無險地問到了想知道的東西。 採訪時有譜和沒譜的區別 其實我今天準備了挺長時間,也看了不少東西。不過,沒有整理出思路。一直到採訪的時候,都還是覺得這個也有意思,那個也有意思。問自己一句——你要怎麼呈現這個東西呢?無奈發現,好像不知道寫啥。 如果在準備的時候,能有通讀之後,找到自己想要的重點,再做一個大致的規劃的話,會好很多吧。我自己這麼反思的。眉毛鬍子不能一把抓,準備的時候就在心中分個輕重,採訪時就有譜。像我今天,事到臨頭還不知道寫啥的人就很沒譜,問問題籠統,有很多沒必要的,關心的東西又沒有問清楚、問深刻。 寫稿子是個有型也有細節的活 這是我的一點直觀而淺顯的感受。寫稿子是個有型也有細節的活。採訪完了,腦子裡和錄音裡的信息很多。我需要先寫一個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底下填充文字。這樣,我容易把握一點,不至於扯得沒邊。這樣應該還不夠。看廖老師給我改稿子的過程,才發現,細節上要注意的很多。比如不要寫長句子、拗口的句子、表達要通順合理、人稱如何處理、名詞要注意當地的說法、詞組怎麼組合才能用最少的字表達清楚事情、不要有累贅的陳述....哈哈,廖老師改的時候,我才第一次體會了編輯的那支筆有多麼的犀利,多麼的切中要害。這些要慢慢的改,鍛煉自己的詞句和文筆,大概是要好好下工夫的。 小心翼翼的第一步,回想起有太多的呵護 今天琇真給我講了很多關於文章稿子的寫法,陪我採訪,幫我補充問題,給我寫稿的建議。我會覺得如果說,我是手忙腳亂的話,那她應該就是老馬識途吧。萬分感謝,只是沒想到她是個這麼溫和而且年輕的女孩。 林佑哥,我今天其實超級對不起他。他拍了好多的人和活動,拍的超辛苦,活動中間,還看到他讓一個參賽的男孩擺拍一個動作,讓他拍照。結果,我沒訪問那個男孩,還用兩個美女做了主線,照片沒著落,林佑哥的美男照片沒用到。原諒我,腦子一片混亂,下次會跟攝影哥哥商量的。我也不想再豪放的撕半張寫著郵箱的筆記本紙,讓受訪者寄幾張照片給我。 廖老師改稿子的部分,我上邊已經說過了。總之,我是經過大家的幫助,才扭扭捏捏的走出了寫稿的第一部。林佑哥看到我寫稿,還給我說加油。忘記說謝謝,在此補上。 關於旅行 寫到這兒,已經快十二點半了。我總結了作為實習記者的自己的一天,下邊,我自己對今天發布會主題「旅行」的看法。 很多跟我同齡的年輕人,大膽的想法,踏上旅途,最終做出來的事情那麼棒,我感到很羞愧。 這個世界上,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一樣年輕的一群人,因為機遇和環境,我們很難把彼此放在一個平台上去比較。因為,如果說生在一個文化發達、物質豐富的地方,青年人可以比較輕鬆地見識到世界上優秀的團隊,得到交流和教育的機會。藝術也許沒有國界,但是也許藝術是有門檻的。 在貧瘠的地方,那種阻礙的就會越強。這不僅是物質上的難以支持藝術昂貴的費用,而是見識上很難及時的更新。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擂鼓。」在閉塞的地方,一個愛油畫的年輕人可能一輩子沒有見過莫內的真跡,他所有的夷平是並不清晰的畫冊和腦海中的絢爛想象。 而我知道,在台北,莫內的畫展剛剛結束,人多人少,我不知道,我只是覺得每一個站在那個展覽廳裡的人都是幸福的,當他們端詳著心目中的經典,有的地方老師一生還只能用圖冊來滿足學生對於莫內好奇的目光。說這些並不是要解釋落後與失敗以及其他的自愧弗如。這種資源分配上的差異,正是我們青年人需要走出去看一看的原因。 在我理解來,旅行的意義,不只是好山好水,好吃好喝,而是見識這世界的廣博,明白我與我所熟悉的環境的渺小與偏頗。要能容納更多的人和事,若是不了解他們的世界,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是我來到台灣所抱持的心態。若是這個世界上,有不可理解之人,這大概也是我的心太膚淺,容不下這世界的辛苦與離奇。 我最近經常想起一個成語故事: 「漢書 西南夷傳」,滇王與漢使言:「漢孰與我大?及夜郎候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一州王,不知漢廣大。」太多觸動我的東西,會讓我反問一句:你是不是那個不曾看過世界的夜郎王呢? 旅行,就是在行走中見聞,在見聞中對比,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這樣的自己是否滿意,你究竟想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思想和靈魂都應該在路上。 也許,也沒這麼玄乎,通俗說就是,見見世面,知道日子還有什麼別的過法。 好了,今天就是這樣。(台灣立報實習記者、中國大陸西北大學新聞系學生、世新大學交換生) (圖說)我與《對話邊疆》團隊的兩位輔大女生合影。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