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通路促動「廣義電商」,詹宏志:未來零售業會很有趣

詹宏志
在1996年創立電腦家庭網站,並於2000年成立旗下電商部門,PChome線上購物正式上線;接著陸續推出24小時購物到貨服務、商店街、露天拍賣,經營各種商業模式的電商平台

過去20年,全世界零售產業都有很大變化,如果把實體與電商產業視為是對立的概念,光是談論兩者如何競爭、整合,並不能涵蓋全局。

電商與實體通路的整合,多發生在美國和中國,像是中國阿里巴巴使用網路技術,來支持盒馬鮮生的實體零售業務,這樣的案例在台灣看不到。

盒馬鮮生儘管線下銷售也很多,但是依然有40%銷售來自線上,而台灣沒有一個實體通路經營線上時,占比可以超過5%。台灣大型電商通路累積了上千萬會員,但是實體通路如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會員也有1,500萬,在兩邊規模不相上下的情況下,實體通路缺乏與虛擬通路結盟,來把人流從線上趕到線下的理由,因此虛實整合很難由電商產業發動。

在疫情發生之前,即使台灣電商普及,只要實體零售做得好,依然可以不發展電商。像是便利商店的成長,就沒有因為電商出現而有任何減速的跡象。

電商產業的帶動下,物流、金流成為創新沃土

不過疫情發生後,情況改變了。過去2年,全球零售業第一次面臨無法面對消費者的情況,讓台灣的實體通路在網路服務、數位轉型上花了很大力氣,帶給廣義的「電商」更有意思的發展。像物流、金流這些原先是電商的周邊服務,近年來有很大變化。

以物流來說,在電商蓬勃發展之前就已經成熟,並進入高原停滯期很久,是一個價值穩定,但很難創造出高成長的項目。可是近年來因為電商發展,又成為一個創新沃土。

金流方面也是一樣,一開始由於網路上的支付型態與實體不同,帶動了非現金的需求,這也是後來網路金融崛起初期的面貌。為了讓錢可以在網路空間中送達,延伸出來的支付服務變得很有價值,像是全聯的PX Pay,就讓一群在資訊上較不積極的人(編按:菜籃族)裝上支付服務,這有非常大的意義。

以數位支付產業來說,目前消費者在任何實體或網路商店購物,都是沒有收取手續費的,因此無法由消費者端延伸營收,但當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模式出現之後,就會帶來信用需求,緊接著就會延伸到貸款、保險等業務,這些都是未來零售業很有趣的發展。

談回台灣實體零售的發展,每一種樣態都很有意思。百貨公司儘管近年來由於疫情影響,發展不是那麼Sexy,但像是新光三越、Sogo都還是很有份量的存在;若不是有足夠份量,近期誠品信義店也不會面臨續約問題。

再看量販業,大潤發、家樂福相繼出售,這些求售的主體多是外商,原因推測是量販產業在母國市場(Home Market)經營遇到困難,因此想把比較遙遠的境外通路收起來。像是大潤發想在台灣還有價值的時候賣掉,把資金拿來因應歐洲市場的變化,擴大中南美洲投資;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結束了中國的營運,台灣已經是物流供應上的孤島,整體國際營運上並不划算。

這些企業求售案例,將在台灣促成非常有趣的競爭。比方家樂福無論加入任何一個本土的零售體系,市場的平衡都會改變;若全聯買下家樂福,將威脅到統一,反之亦然。

實體、電商對話將更多,零售業者都將「補課」

近年來網路業者還是沒有機會與實體流通站在一起,這是台灣產業比較脆弱的地方,也是未來幾年必須要補課的一面。儘管每一種零售樣態都已發展成熟,但是與電商兩方的力量沒有太多流動,這非常可惜。

實體通路非常努力建立自己的電商團隊,但電商營業額占比都不超過5%,沒有從中看到電商的Know-How;蝦皮店到店也是靠自己的努力建立實體通路,卻也沒有發揮實體通路的Know-How。

網路與實體的結合,是有可能創造出一種包圍式的、不中斷的服務。但現在是上網購物就與實體脫離連結,而在實體購物就與線上脫離連結,大部分都是如此。只有像是Uber、foodpanda這類服務,是在交易過程中不接觸到任何一個人,但是是向實體通路買東西。

但是我相信未來網路服務帶來的營業額會比現在高很多,會有20%以上的占比。我預期未來雙方交流、對話一定會變多。

責任編輯:傅珮晴

更多報導
詹宏志、詹偉雄、馬世芳⋯5位講者接力線上說書,以閱讀安撫防疫焦躁、為書店打氣
PChome獲利發警訊,詹宏志承諾今年沒改善,就把薪資變成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