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處理台海灰色衝突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美中戰略競爭格局的變化,台美關係同步增溫,連帶中共也加強了對台武嚇的力道。近期中共軍機屢次進入我防空識別區,甚至頻繁飛越海峽中線,兩岸衝突的風險確實增加。筆者認為,對於台海情勢自我感覺良好的樂觀或過度悲觀都是危險的,台灣應在光譜的兩個極端之間找出解決方案,務實評估情勢並控管台海灰色衝突的風險。

第一,中國大陸有自己的建軍節奏,熱衝突不是當前最佳選擇。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陸續推動「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十八大期間的工作是完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軍改頂層設計,十九大後才正式進入部隊現代化聯合作戰能力養成階段。2020年中共建軍目標是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最快要到2035年才能實現軍隊現代化智慧作戰協同作戰能力,再者是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換言之,北京雖有意挑戰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話語權,將美軍部署從第一島鏈逼至第二島鏈,但在前述戰略形勢確立前,或在不能排除美軍介入台海衝突的可能性之前,台海全面戰爭的條件還不成熟,解放軍並沒有一戰必勝的把握。

第二,台海緊張情勢更接近內部維穩需要,而非戰爭利益。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指出,「中國國內問題重重,中國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風險可能增加,台灣可能會變成中國政府的替罪羔羊。」也就是說,當前北京有提高兩岸矛盾與台海緊張情勢以轉移其內部政治壓力的誘因;然而中共對台動武是否符合其統治階層利益是需要辯證的。例如,北京若是「小打」台灣卻沒有後續,不僅片面改變台海現況,恐造成國際社會抵制,也推翻了中國屢次對外宣示和平崛起的承諾。更甚者,這將迫使台灣正式放棄中華民國憲政架構,完全切斷與中國大陸的現行政治基礎。

綜上所述,當前台海情勢雖有風險,但仍屬「灰色衝突」階段而非「臨戰狀態」,更大程度是北京對台心理戰的範疇,目的是瓦解台灣民心士氣,最好不戰逼和或是小戰逼降。

然而,兩岸關係不該是一方全贏、一方全輸的膽小鬼賽局,而是追求兩岸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筆者認為,兩岸建立對等和平的關係,並以獨立主權國家身分參與國際事務是主流民意所期待。而「中華民國台灣」不僅是事實存在,也是兩岸對話的最大公約數、最適宜的政治基礎。若北京仍無法正視中華民國台灣的客觀事實,選擇進一步對台施壓,那麼台灣必須有自己的堅持,也必須有抗壓的準備。

台灣有抵抗軍事壓力的能力,國人應有自信而不必過度悲觀。唯憾值此情勢,有論者主張,政府若不承認九二共識則台海將有戰禍,這樣的論點恐怕只是助長北京形塑台海「兵凶戰危」氣氛的心理戰,而無助於國家利益。

控管風險、避免擦槍走火是兩岸共同的責任。獨立自主的中華民國台灣不必然以台海衝突為代價。蔡總統是負責任的政治領袖,她已展現極佳的戰略定力維繫亞太區域和平穩定,對中國大陸也堅持不冒進、不挑釁的立場。在衝突的臨界邊緣找到轉機是政治家的智慧。期待各方政治領袖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取代相互攻訐放話,共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可能。(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