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像噴泉 竟是幽門狹窄

新營醫院小兒科醫師張經旼,說明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症狀。(新營醫院提供)
新營醫院小兒科醫師張經旼,說明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症狀。(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一名男嬰滿月後,經常把剛喝進去的奶都吐出來,有時還像「噴泉狀」的嘔吐,男嬰的母親發現男嬰尿液明顯減少,活動力也變差,經前往新營醫院就醫,診斷「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術後男嬰不再吐奶,出院回家開心地大口喝奶。

小兒科醫師張經旼表示,「幽門」是胃通往十二指腸的關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指因為幽門的肌肉層發生肥厚現象,使得幽門管腔相對狹窄,加上幽門肌肉無法放鬆,造成奶水堆積無法順利進入十二指腸,因而引起嘔吐。

有文獻指出,在台灣此病發生率約每2千5百名出生嬰兒,有一位會發生;男嬰發生率約為女嬰的4至6倍,尤其是第1胎,通常發生在足月兒,父母如曾罹患此病,小孩有此疾病的機率也較高。

他說,典型的症狀是出生後半個月內喝奶後都算正常,直到出生2至3星期後,幽門的肌肉層開始肥厚,管腔狹窄漸漸嚴重,吐奶症狀也日漸明顯;4至6週時幽門管腔幾乎完全阻塞,吐的情形更嚴重,有時還會像噴泉般的嘔吐;若頻繁嘔吐導致胃和食道黏膜受損,嘔吐物可能會有血絲。

當嘔吐持續,身體內的水分、電解質會持續流失,也常會造成代謝性鹼中毒,家長應保持警覺,發現寶寶問題快就醫,避免嚴重脫水。

他提醒,「超音波檢查」是目前可以準確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儀器,家中的小寶寶發生肥厚性幽門狹窄,爸爸媽媽不必太擔心,現今手術技術成熟,手術前及時補充嘔吐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待病情穩定之後進行「幽門肌切開術」,術後可恢復正常喝奶。

他說,引起嬰兒吐奶的原因很多,從輕微的拍嗝不良、脹氣、胃食道逆流、腸胃炎到嚴重的疾病如敗血症、腸道阻塞、腦部及代謝性疾病等;如嬰兒嘔吐的症狀持續或較嚴重,如噴射狀嘔吐、含膽汁的嘔吐、尿液減少、活力下降等,一定要帶寶寶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