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苦說不出!幼童排「桌球大糞石」 醫揪「頑固型便秘」惹禍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幼兒園小班的「小凱」,常因不敢舉手上廁所選擇憋便,老師察覺後建議就醫檢查,沒想到醫生幫他浣腸時竟沒辦法順利解便,只好用手指挖出大如桌球、硬如石頭的「糞石」。

<strong>兒科醫師檢查兒童腹部,逐一釐清便秘原因。(圖/亞大醫院提供)</strong>
兒科醫師檢查兒童腹部,逐一釐清便秘原因。(圖/亞大醫院提供)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小凱父母親來到診間時,心情十分焦慮,透露小凱從小就有便秘的困擾,也常會因為害怕而有憋便的行為,最近剛上幼稚園小班,症狀更加明顯,但看了很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都是正常,不少醫生也建議應按時服用軟便劑,但家長因為擔心軟便劑引起副作用和依賴性,因此屢屢選擇自行停藥。

陳德慶表示,這類兒童頑固型便秘在門診十分常見,絕大部份都屬於非結構異常的「功能性便秘」,也就是非先天性疾病造成,反倒與後天的飲食習慣、排便習慣以及小孩的個人特質較有關係,多半經過醫生詳細的問診和理學檢查就能診斷,不必安排過多的檢查,後續則盡量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給予小朋友足夠的心理支持,就能讓他們不再害怕排便。

陳德慶指出,一般而言,若家裡幼童每星期的排便次數小於兩次,排出糞便呈乾硬、顆粒狀,有如羊糞一般,以及有排便後有疼痛、流血等症狀,就得懷疑是便秘惹禍,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補充足夠水分及攝取充分膳食纖維如天然水果、蔬菜等,同時也要讓小朋友養成定時排便、不害怕排便、不能憋便的習慣。

<strong>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必須長時間訓練。(圖/pixabay)</strong>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必須長時間訓練。(圖/pixabay)

但陳德慶特別強調,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必須長時間訓練,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善排便的問題,因此,在習慣建立以前,最重要的還是要按時服用軟便劑,尤其幼兒常用的軟便劑副作用極低,「絕對不是瀉藥」,不僅不會刺激腸胃,也不會造成依賴性,切勿因為無謂的擔心而讓小孩的便秘變得更嚴重。

陳德慶也提醒,隨著春節連假即將來臨,不少兒童常因專注看電視或使用3C用品,導致「連上廁所都懶得去」,因此家長們務必利用空檔時間,多帶孩子外出散步或跑步,即使是走路10分鐘等,都有助增加孩子每日運動量,降低便秘的風險,有效解決「寶寶心裡說不出的苦」。

 

延伸閱讀
快訊/睽違7年醫院評鑑結果出爐!北區醫學中心+3 薛瑞元:改革5重點
醫院升格!3/1起就醫費用變貴 門診調漲180元、急診350元
快訊/達美樂pizza醬出包!1.9萬公斤全退運銷毀 食藥署:列加強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