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廚師手部檢出米酵菌酸!專家點「1汙染關鍵」:食材測不出

生活中心/魏君程報導

寶林茶室中毒案事件延燒。(圖/翻攝自官網)
寶林茶室中毒案事件延燒。(圖/翻攝自官網)

寶林茶室中毒案釀2死,多名重症患者,事件持續延燒,北市府今(2)日記者會指出,採集廚師手部等跡證,經台大法醫檢驗結果發現米酵菌酸。臺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智宇認為,受檢食材可能是不同批,才沒有受汙染,但廚師可能有接觸過「受汙染食材」。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臺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智宇指出,長時間放置於室溫的粿條,會提供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長所需的營養和溫度,這是非常適合細菌生長的「培養基」,而細菌在大量繁殖過程中,會產生米酵菌。

楊智宇接著說,有可能受汙染食材與採檢的是不同批,因此才會沒有檢出米酵菌酸,而廚師由於有接觸過受汙染粿條,因此才會檢測出來。另外,米酵菌酸是由特定細菌產生,難以人工合成。

另外,據蘭陽烏石港海景酒店行政主廚林錦成指出,通常在料理粿條之前,廚師會從顏色、觸感檢查外觀,如果變質粿條會變硬、變白色,天氣悶熱則可能變得黏稠、酸臭。林錦成強調,粿條進貨後一定要進入冰箱,即使拿出來也要在一小時內料理,常溫三個小時就會變質。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傳罹胰臟癌剩2年壽命!查爾斯復活節禮拜「首露面」
阿婆灣事故頻傳!媳婦接手「不國罵」改灑水警告 警說話了
賣場「補貨員工」想買1380萬房!全場認了:月入8萬以上
朱學恒遭判刑1年2個月!呂秋遠點「重判關鍵原因」:有罪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