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案解剖驗出「米酵菌酸」是什麼?哪些食物會出現?專家5大QA教外食族如何避免與自保!

寶林茶室食安問題鬧得人心惶惶,衛福部2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寶林案首名死者遺體解剖後,證實體內有「米酵菌酸」,今(4/2)蔣萬安也於記者會中說明台大法醫所回報,自寶林茶室採集的環境與生物等相關跡證,有呈現米酵菌酸陽性。除了之前整理過「什麼是「炒飯症候群」?熟食放涼才進冰箱竟是錯的?」來幫助提升民眾食安意識之外,今天要再與大家一起認識什麼是「米酵菌酸」?如何避免吃到它?外食族在外面用餐,究竟該如何自保?

1.「米酵菌酸」是什麼?食物中毒症狀?

「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罕見毒素,這種菌通常會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生長,尤其是在「椰子」和「玉米」之中,而且在攝氏22度~30度的溫度,以及中性至微鹼性的特定pH值下,這種菌會快速繁殖並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2.「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哪些食物中?

程涵宇營養師分享,較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類:變質澱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變質的新鮮銀耳、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椰子製品,換作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則是腸粉、河粉、米線、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等。

3.「米酵菌酸」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

生病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生病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根據衛福部表示「米酵菌酸」會對肝臟和其他器官造成傷害,並引起一系列症狀,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和嘔吐。在嚴重情況下,食用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此外,王介立醫師也在社群發文表示,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把國家比喻成細胞,那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對全地球的所有發電廠發起無差別攻擊,等於讓全球直接陷入停電狀態。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導致全面性的細胞死亡。

4.如何避免吃到「米酵菌酸」?

外食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外食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由於「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才是最大關鍵,消費者應該避免食用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中的澱粉發酵食品。根據程涵宇營養師表示,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不要讓它有機會生長,食物一開始就要保持衛生,製程良好、保存完整,不論是冷凍、冷藏或高溫殺菌,鹽漬酸漬等都可以幫助降低污染風險。

5.外食族在外用餐如何自保?

外食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外食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雖然說自保方式就是提前預防,避免吃下保存不當的食物,但對於外食族來說,食材保存與食物新鮮度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尤其是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在外觀、氣味和味道上與未受污染的食品一模一樣,對此程涵宇營養師則說:「以過去的經驗來看,主要能預防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就阻止高風險發酵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因此,建議外食族日常可以餐廳、菜色不固定來分散分險,謹慎挑選店家有認證與口碑的店家。

主圖來源:pexels、IG@polamkopitiama13
Source:衛福部、FB@王介立醫師程涵宇營養師

本文CaVa流行媒體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CaVa流行媒體報導
駭客詐騙新手法?iPhone跳出「重設密碼通知」,蘋果客服電話要求提供「驗證代碼」?
新色「藍色鈦」沒了?iPhone16 Pro配色4款選擇,主打色變「玫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