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風波 死者檢體驗出"米酵菌酸"

台北市信義區,百貨美食街疑似食物中毒風波,目前累計有18例個案,其中2人宣告不治、5個人重症。昨天,法醫解剖第一例呂姓死者遺體,經過採集內臟組織、以及胃部內容物後,進行分析,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衛福部昨天晚間證實這項消息,這是台灣第一次驗出這種毒素。而當前要搞清楚的是,到底在哪個環節遭到污染。

寶林茶室食安風波擴大,衛福部公布個案的檢體結果。

衛福部次長 王必勝:「我們從(個案)其中的一個,解剖的檢體,在血液裡面,我們有驗出,所謂的米酵菌酸,這個是在台灣,從來沒有驗出過的。」

米酵菌酸,屬於細胞粒線體毒素,會讓細胞無法呼吸,無法產生能量,作用類似氰化物,由一種細菌產生,廣泛存在環境中。其他國家也發生過致死案例,像是1895年,印尼首次報告,從椰肉副產品製成的食品中被發現,曾導致約850人死亡,平均死亡率30-100%,另外像是中國大陸、非洲莫三比克也都有數十人到300多人的死亡案例。

衛福部和相關單位,不只檢驗個案,另一方面,追蹤食材源頭。

衛福部次長 王必勝:「這個粿條,我們會去驗,我們現在所能夠收集到的食材,包括所謂供應商這邊,我們都會去驗,但是也有一個可能是,它只是某一批裡面有汙染,(另一方面)CDC(疾管署)去寶林茶室,做環境取樣,環境取樣之後,我們會做培養,培養看是不是可以,培養出這樣子的細菌。」

從現場環境、實驗室培養,兩方交叉比對、驗證,企圖還原米酵菌酸的產生,致死的過程。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顏宗海:「米酵菌酸它會在發酵米製品,發酵的椰子製品(出現)。」

米酵菌產生毒素的環境條件,約攝氏22-30度,pH值偏中性-微鹼性,鹽濃度約1.5-2%,脂肪酸濃度20-50%,若條件適當,只需兩天,一克的環境中就能產生2-4毫克的米酵菌酸,由於毒素進入人體內分布廣,而且屬於脂溶性,血液透析、血漿交換移除毒素的效果不佳。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顏宗海:「民眾如果平常食物中毒,有急性腸胃炎,同時有合併一些敗血症症狀,例如,急性腸胃炎之後,意識不清、高燒不退,或者,小便變少,代表說,很有可能有器官衰竭。」

衛福部強調,目前調查還在進行,最後結果還在確認,這場食安風波,仍需多方驗證,找出確切原因,才能保障民眾生命安全。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早安慈濟情│深耕澳洲超過30年 瑪特醫院善緣綿延
2024 0329慈濟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