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材全未檢出、14人驗出米酵菌酸 王必勝疑「前批粿條」釀禍

台北市 / 殷名慧 綜合報導

昨(3/31)晚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公布,從寶林茶室A13店稽查帶回的35件檢體「皆未檢出米酵菌酸」。而王必勝今(1)日受訪時表示,仍認為是前批粿條有問題,因米酵菌酸的特性與澱粉較有關連;衛福部長薛瑞元則指出,目前累計有31例,當中驗出14例米酵菌酸「陽性」。

從寶林茶室A13店帶回檢驗的食材包括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共35件食材檢體全都「未檢出米酵菌酸」。王必勝今日受訪時表示,「仍認為與粿條關係最大」,由於檢驗的粿條是23日進貨,有可能是之前的粿條有問題,粿條也與跟米酵菌酸的特性有關,「因唐菖蒲伯克氏菌比較好發在玉米澱粉、玉米製品、澱粉製品,而粿條主要成分有玉米澱粉,因此種種因素判斷,可能是前一批粿條有問題」。

至於如何找到前一批的粿條?王必勝坦言「難度很高」,有個網友說,在平台點了兩份炒粿條,一份吃掉後出現症狀,另一份冰在冰箱壞掉就丟了;另外也有人建議去廚餘找,不過百貨公司的廚餘很快就清掉,所以要找回當時的食材難度很高。

王必勝指出,寶林茶室中毒案目前有擴大的跡象,有檢出米酵菌酸的個案都侷限在寶林茶室A13店,後續爆出的饒河店2例個案也證實非米酵菌酸,可能是另外的事件。

王必勝表示,當初前往稽查有做環境採檢、檢方也正在辦案中,「環境採檢主要是培養細菌,大概需要兩週,無法趕」。

另外,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指出,「米不是元凶,進口澱粉比較有可能」,王必勝也認同,因毒素的原稱有個「米」,很容易讓人誤解,未來更名將會列入考慮,不過這次跟米食的關係較小,因為粿條的主要成分只有少數的米,大部分是玉米澱粉、番薯粉成分較多。

寶林中毒案累計31例 薛瑞元:14例驗出米酵菌酸

針對寶林茶室目前累計的個案,薛瑞元表示,目前累計有31例個案,其中2例死亡、5例重症在加護病房、3例在普通病房,其他皆已返家。至於檢驗進度則是有14例是米酵菌酸「陽性」,而饒河店的2例為米酵菌酸「陰性」,目前米酵菌酸的陽性個案皆在寶林茶室A13店,因此沒有擴大的情形。

至於從寶林茶室扣回的35件食物檢體全未檢出米酵菌酸,薛瑞元指出,現場採回來的是新的一批粿條,前一批粿條似乎已經用掉了。另外,也有可能廚師在操作過程上,導致米酵菌酸被分泌出來,可能性很多,但都要看未來的調查結果才能進行分析。

接著媒體問到,米酵菌酸是否有可能來自中國?薛瑞元笑了一下回應,「毒素飄洋過海比較不可能,因為毒素本身不是單純實驗室製造,除非是標準品」,如果是在一般食物、食材上,通常也不會是故意添加的。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寶林案全台31例! 增4人驗出米酵菌酸 累計12陽性
勞動部:勞動基金2月單月收益數1763.8億元
無薪假增448人 單一橡膠業者增約500人